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09部分

西部主要港口,阻止美軍潛艇進入印度洋的作戰計劃。結合在當年發生的馬爾地夫海戰,海軍的這一作戰計劃很快就得到了總參謀部與最高統帥部的支援。問題是,即便到2058年底,共和國天軍也沒有足夠多的轟炸機來擴大作戰區域,而且當時需要使用轟炸機的地方還有很多,不可能把寶貴的作戰力量放在印度洋的反潛行動上。再說了,直到2059年,美軍潛艇在印度洋上的破交行動才對共和國造成了明顯壓力。正是如此,到2059年初,應海軍的強烈要求,天軍首次轟炸了卡那封。受此影響,美軍才從國內調來了一臺重達4萬噸的30米掘進機,在麥克勞德湖南面挖掘了兩條可供攻擊潛艇通行的“海底隧道”,將麥克勞德湖變成了美軍在澳大利亞西部地區最大的潛艇錨泊地。事實上,在整個2059年,受其他方向上的作戰行動影響,特別是大陸戰場上的影響,共和國天軍在印度洋方向上的轟炸行動都不是很得力。即便在下半年,戰場局勢有所緩和,因為要為部隊換裝,還得為2060年的戰略進攻做準備,天軍都沒在印度洋的反潛作戰行動中做出太大貢獻。

直到2060年,這一情況才出現了實質性的改觀。

眾所周知,2060年算得上是“大豐收”的一年。在這一年種,除了共和國軍隊在各條戰線上收穫重大戰果之外,共和國的軍事產能也達到巔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足以讓全世界感到震驚的奇蹟,比如在這一年生產的轟炸機就超過了1萬架,幾乎是美國的2倍。正是有了如此巨大的生產能力,共和國天軍的戰略轟炸機部隊才能在各條戰線上全面開花,肩負起更加沉重的作戰任務,這其中就包括在印度洋上的反潛任務。

根據共和國天軍的作戰記錄,在2060年,2000餘架轟炸機在印度洋戰場上消耗了大約3000萬噸彈藥,平均每架轟炸機投彈15000噸,即便按照每個架次投彈50噸計算,也相當於每架轟炸機每天出動1個架次。僅從出動強度來看,戰略轟炸機部隊在印度洋上的作戰強度絲毫不亞於西南太平洋。如此巨大的投入,收效也非常顯著。從戰術上看,轟炸機部隊的主動進攻行動可以分成2個階段。

在2060年5月份之前,轟炸機部隊的主要人物是轟炸澳大利亞西部地區港口、以及所有可以供美軍潛艇活動的地區。

說得直接一點,這個時候,共和國天軍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主要戰術就是用轟炸機去對付潛艇,以及潛艇基地。

從轟炸潛艇基地來看,效果還算不錯。在這短短几個月內,除了嚴密設防的卡那封與珀斯等地之外,澳大利亞西部地區的大部分港口都失去了運作能力,就連麥克勞德湖潛艇基地都遭到了嚴重破壞,使得美軍潛艇的出動效率大大降低。問題是,用轟炸機去對付潛艇並不是什麼好主意。從戰術上講,美軍只需要提高潛艇部隊的戰備級別,即讓回港的潛艇處於警備狀態,在接到警報之後就能緊急下潛,就能讓轟炸機的攻擊行動化為泡影。當然,如果離開港口,潛艇能夠更加輕鬆的避開轟炸機。事實上,整個大戰期間,在海上活動時被轟炸機擊沉的潛艇也寥寥無幾。

因為直接轟炸效果不佳,從2060年5月上旬開始,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主要任務由轟炸變為封鎖,即在美軍潛艇的主要航線、活動頻繁區域、以及潛艇基地附近海域佈設專門的反潛水雷,特別是智慧反潛水雷。

針對這一作戰行動,共和國海軍還專門開發了幾種智慧反潛水雷。

雖然這一作戰方式的耗費極為巨大,在2060年的7個多月中,天軍的戰略轟炸機就用掉了大約500萬枚水雷,投彈總噸位超過了1800萬噸,比前期轟炸行動的投彈量還多出了五成。但是這種戰術的效果也特別顯著,到2060年底,除了擊沉近百艘美軍潛艇之外,還使美軍潛艇的出動率降低了六成以上,將美軍潛艇的活動效率降低了四成,使得美軍潛艇在印度洋上的破交行動作戰效率降低一半以上。當然,這種戰術最顯著的效果還是對美軍潛艇官兵的心理打擊,即讓美軍官兵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不得不時刻提防著無處不在的智慧反潛水雷。根據美國海軍的作戰記錄,這種心理壓力,使得美軍潛艇的作戰效率大大降低,錯過了不少機會,甚至導致了很多技術性事故。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天軍在印度洋反潛作戰中首次大規模使用水雷,才為後面對澳大利亞進行戰略轟炸時,用水雷封鎖港口提供了理論依據。更重要的是,有了前期的鉅額訂單,在天軍需要訂購更多的水雷時,共和國的軍火廠才有足夠的產能,生產出足以滿足天軍作戰需求的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