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00部分

兵將全面取代空軍,成為最主要的打擊力量。

雖然在當時看來,連林濤過於樂觀,因為決定天兵(軍)能否取代空軍的關鍵因素不是站得更高,而是能不能把航天發射成本降下來,也就是把天兵(軍)的作戰效費比提高到一個能夠被接受的水平。而在21世紀20年代初,即可控聚變核電站全面推廣之前,幾乎沒有人相信能夠在50年內把航天發射成本降低到航空成本的水平,即便在可控聚變核電站全面推廣之後,也就是電力價格降到接近零的時候,受自身因素限制,仍然有很多人認為,航天發射成本不可能在50年內降低到航空成本的水平。按照某些人的觀點,能在100年之內把航天發射成本降下來,也就是讓天兵(軍)取代空軍,就算非常不錯的了。但是到2037年初,也就是全面核裁軍協議在倫敦得到20多個國家的元首與首腦支援後,天兵(軍)的發展前景頓時變得異常光明。用當時的話來說,《倫敦條約》本身就是一份為了戰爭而準備的條約,該條約全面生效之日,就是世界大戰爆發之日。

不管怎麼說,這個觀點並不悲觀。

當世界大戰變得不可避免,只是什麼時候爆發的時候,不管是掌握了核心技術的超級大國、還是有資格抗衡超級大國的準大國、乃至一些地區性強國都會重視軍備,甚至會不惜一切代價的提高國防實力。

在這個大背景下,成本將不再是天軍發展的障礙。

事實上,共和國率先將天兵提升為天軍,即成立第四個獨立軍種,就證明了天軍的光明前景。在很多人看來,共和國在天軍上大做文章,就是在完成當年美國沒有完成的事,用一場燒錢的軍備競賽來拖垮美國。雖然美國當局的表現比當年的蘇聯好多了,沒有與共和國直接較量,而是在核裁軍問題上做文章,希望藉助核裁軍與國家戰略防禦體系對抗共和國在航天領域的挑戰,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在美國建立天軍的時候,這場註定會耗光兩個超級大國全部實力的車備競賽就開始了。

現在大家關注的不是天軍能否在2065年之後的戰爭中取代空軍,而是天軍將在多大的程度上改變戰爭的面貌。如同空軍的出現,把戰爭代入了立體時代一樣,天軍的出現,能不能把戰爭代入“太空時代”呢?

與外界的評論相比,軍隊內部的認識更加清楚。

在第三次軍事改革中,唯一沒有受影響、還得到了很大好處的就是天軍。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絕密情報,在2041財年度的國防預算中,天軍的份額高達17%,僅次於獲的19%的海軍,高於獲得16%的空軍與14。5%的陸軍。更重要的是,在2037年制訂的天軍長遠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到,在2045年之前,天軍必須具備完善的戰略防禦能力(原計劃在2060年完成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全部建設工作),在2055年之前具備有限的戰略打擊能力(專指使用常規彈藥對全球各地的高價值戰略目標的打擊能力,與傳統意義上使用核武器的戰略打擊能力完全不一樣),在2065年之前擁有全面打擊能力(包括針對各種戰術類目標、乃至有時效性的戰術目標的打擊能力,並且擁有多次往返大氣層的作戰能力,從而具備取代空軍的能力)。

雖然這一發展規劃完全按照《倫敦條約》中規定的核裁軍進度計劃表制定,可操作性並不強。比如早在2039年,CNN就報道了一名美國聯邦政府官員透露的訊息,即美國要在2065年之前建立起具有完全作戰能力的空天部隊(美國的發展策略是整合空軍與天軍,而不是設立兩個獨立軍種),在25年可至少需要投入25萬億美元,即平均每年投入1萬億美元。而美國在2040財年度(美國的財年從每年的5月算起)的國防預算僅僅只有2。4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需要將超過40%的國防預算用於天軍,才有可能在2065年之前讓天軍取代空軍。毫無疑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別說40%,在極為緊張的國防預算中能夠多提供1%的預算就非常不錯了。

共和國的情況肯定好不到哪裡去,天軍能拿到17%的預算份額已經算得上奇蹟。但是作為最受重視的軍種,很多與天軍有關,甚至主要為天軍服務的軍事專案可以由其他軍兵種執行。比如在備受關注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中,真正由天軍承擔的建設份額僅有40%左右,其餘60%中,大約22%由空軍承擔、14%由陸軍承擔、12%由海軍承擔,剩餘的12%由陸戰隊與電子作戰部隊負擔。也就是說,可以透過這些辦法減輕天軍的負擔,讓天軍集中力量發展關鍵力量。更重要的是,天軍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