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22部分

廷的建議,都得在戰爭結束前讓以色列消失,不然戰爭就不會結束,至少不會以對共和國最有利的方式結束。作為國家領導人,裴承毅也不可能為了一個誰也無法肯定的目的而讓成千上萬的共和國軍人冒險,更沒有理由因此讓共和國公民再忍受幾年的戰爭煎熬。

問題是,集約集團不是戰爭的唯一主導方。

即便共和國當局完全不用考慮美國的影響,也得考慮歐洲的意願。

可以說,俄羅斯戰敗後,在決定以色列命運的問題上,歐洲就取代了美國,成為了猶太人的代言人。

最初的時候,歐洲堅決反對剷除以色列。

當然,這個態度沒有堅持多久,隨著共和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大獲全勝,加上俄羅斯慘敗的教訓,歐洲主動讓步,將重點放在如何保護猶太人的利益,而不是保護以色列上。這也就有了後面的談判,即在戰爭結束之後,如何安置上千萬猶太人。

可想而知,談判肯定不順利。

直到2062年初,隨著共和國海軍在維德角群島海戰中大獲全勝,一舉奪取了南大西洋的制海權,開啟了進軍北大西洋的大門,讓中東戰爭失去了戰略意義,特別是在共和國軍隊長途本襲摩洛哥,並且在3月底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了由英國控制了數百了之久的直布羅陀要塞(共和國只承諾不出兵英國本土,並沒承諾不攻打英國的海外領地,不然也就不會在前面的作戰行動中佔領包括迪戈加西亞島、亞松森島在內的眾多英國領地了,而直布羅陀要塞也是英國的海外領地,在基本屬性上與迪戈加西亞島沒有區別),歐洲完全喪失談判主動權,局面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