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易經 》或類似的神秘主義理論及符號考慮在內,“八卦”最初應來源於粵語,指一種不無煩瑣主義的生活態度,凡事都要卜卦,故“八卦”在粵語中的全稱是“諸事八卦”。至於“八卦新聞”,則由“八卦”直接衍生而來,相當於英語之Gossip或Fluffy News。此外還有這樣一種說法,70年代,香港報刊爭相刊登美女裸照,因受制於法律和社會道德,不得不在裸照的“三點”位置貼上一個“八卦”圖案,相當於後來的“馬賽克”,“八卦新聞”遂由此而得名。
在粵語裡,“八”是“八卦”的動詞形態,“八卦”是一種生活態度,“八卦新聞”就是對這種態度的迎合與激勵。香港之所以成為華人社會中“八卦新聞”的大本營,一方面系因香港系人均擁有報刊數量全球最高的地區(人口600萬,出版報刊742份,同時又是亞洲讀報人數最多的地區 ),另一方面,香港又是亞洲的娛樂產業中心,更重要的一點,是港人的平均教育程度不高,這種情況與小報及“八卦新聞”的始祖英國十分相似,英國在歐洲相對偏高的產業工人比例,是《 太陽報 》在銷量上十倍於《 泰晤士報 》的群眾基礎。所以美國媒體對的八卦遠不如英國同行對戴安娜和皇室的八卦。
至於香港的八卦文化,我認為以前幾年粵劇名伶新馬師曾去世後的家族財產糾紛案為巔峰,這個事件幾乎囊括了財產、陰謀、暴力、娛樂、性、背叛、道德等標準肥皂劇所應具備的全部元素,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裡,全港媒體開足馬力,追蹤報道著事件每一天的最新進展,與此同時,電視臺記者只要在街上隨便拉住一個路人,該路人不分男女老少,看上去竟也絲毫不懷疑自己有責任就此事表態。
這種八卦的境界,英國人也難以企及。在某種程度上,八卦文化已經成為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們得在沉重的壓力下頑強生存下去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先“八”著再說
“八卦”是由人的社會性及其不可避免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 )過程所決定的。社會學家K·Davis指出,所謂“社會化”( socialization )就是一種過程,把一個生物上的個體( individual )轉變成一個社會上的個人( person )之過程。“社會化過程是社會世世代代之傳遞,文化永存的基礎,個人透過社會化使具有人性和人格,而且透過社會化使個人和社會合一,將文化的觀念與個人的需要合而為一。”
對他人隱私的好奇,傳播,交流, Gossip ,八卦,皆是這一社會化過程中難以繞過的必修課。一旦氣候土壤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不“八”是斷然不行的。教育程度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不過,一種將個人的社會化存在更多地必須訴諸外在人際關係的社會文化,要比偏重於將個人存在訴諸於自我及內心的社會文化更容易成為“八卦文化”的溫床。
在一個成熟的市民社會里,公眾人物,尤其是藝人,最容易成為被“八”國聯軍攻擊的目標。被“八”的內容,當然以下半身為重中之中,不過在某種情況下,八卦的內容也並不一定就侷限於“扒灰的扒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之類,比如,文化大革命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罕見的全民大八卦時代,大字報、小字報以及傳單等等,就是那個時代的主流八卦媒體。
所以,儘管國產的八卦文化在美學風格上目前看來似乎仍未能擺脫香港的影響,而所謂“市民社會”又正在“重建”或“成熟”中,但是,對於中國人民的“八卦”熱情和“八卦”能量及其原創性,我個人是從來也不敢低估的。
對於“八卦文化”的否定或肯定都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只是“八卦文化”自身的複雜性遠勝於對它作出的道德判斷。在我們未能充分明確並且擺正包括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個人與個人、公與私、法律與道德、知情權與隱私權、良心與好奇心、好品位與壞品位、智慧與常識等等各項關係之前,任憑它飛長流短,我自捉對兒論短說長,只有先“八”著再說了,既然國事家事人家事事事關心,也就只好笑聲罵聲八卦聲聲聲入耳了。
八婆不是生成的
男人和女人,誰比較八卦?與什麼是“八卦”相比,這似乎是一個不需要答案的問題,因為“長舌婦”這三個字顯然並不像“女廁所”那樣能夠立即找到性別上對應的那個詞。
女人為何比較八卦?張愛玲說:“若是女人信口編了故事之後就可以抽版稅,所有的女人全都發財了。”張又說:“你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