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埃克爾斯(Marriner Eccles)的觀點:長期的赤字必然將實現和保持充分就業。但是在1938年,羅斯福將他的財政政策轉向了凱恩斯主義的政策思路,用凱恩斯主義的理論修正了他從前的做法。他向國會解釋道,他在不增加稅收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支出的政策將“提高國家的購買力”。
在大蕭條期間,國家的財政政策中包含了州和地方的財政行為,也包含了聯邦政府的財政行為。蕭條之初,州政府擴大了失業救濟方面的開支,這主要是透過向地方政府發放補助金來進行。地方政府在當時面臨的局勢是財產稅收入急劇下降,未償付款飛速增加,甚至暴亂頻繁,其中就包括芝加哥的稅收罷工。地方政府的處理辦法是提高銷售稅以及壓縮公共工程開支,尤其是壓縮公路和學校建設的開支。但是,州憲法是禁止赤字財政的,新發行的州和城市債券特別難以銷售。因此當蕭條進一步惡化時,尤其是在1931年和1932年,州和地方政府發現不可能像平常那樣管理經濟活動,也不能繼續使預算維持平衡。州和地方政府開始採取更激烈的措施干預經濟,將開支壓縮到1931年的水平,並在1933年和1934年進一步壓縮了開支。州政府非常歡迎聯邦失業救濟基金和公共工程,儘管它們堅持要求聯邦緊急救濟局和PWA向州政府發放匹配的基金。當經濟有所復甦後,尤其是在1936年和1938年,州和地方政府恢復了公共工程和教育方面的開支,從而再度增加了它們的總費用。
但是,稅率的迅速提高抵消了州和地方政府開支的所有激勵性效果。州和地方政府在1929—1933年間每年都會提高稅率,直到1936年稅率仍然保持在高水平上,而且還有進一步提高的趨勢。州政府擴大了銷售稅的範圍,提高了稅率,這種情況持續到1940年。在這些年中,州政府的多數基金都是透過這種徵稅方式而籌集的。到1940年,汽油、菸草、酒、軟飲料和人造黃油的消費稅以及新開徵的普通零售稅——在1932—1937年間有33個州徵收了這種稅——帶來了5億美元的收入。其間,地方政府提高了財產稅的有效稅率。在州和地方政府是一個“好政府”這種信念的幫助下,政府褒獎誠實的納稅人,推動新政中成立的房主貸款公司的工作,這個公司要求借款人以稅收形式歸還貸款,以此作為得到補貼和低利率按揭貸款的條件。稅收的增加使得州和地方政府在1933—1939年間出現了鉅額的充分就業盈餘。事實上,這些盈餘足以抵消聯邦政府在這7年(除了兩年有盈餘)中的預算赤字。
在羅斯福政府將預算赤字開支作為一種積極的措施來採用的同時,預算控制也進一步集中了。1939年的《改組法》成立了總統執行局(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EOP),將預算局(原屬財政部)和國家資源計劃委員會(原屬內務部)併入總統執行局,又在EOP中設立了緊急事件管理辦公室。在公共購買方面,國會強調要透過協調和取消重複行為來實現壓縮開支的目標,但主要的目的是加強總統對急劇擴張的執行部門的控制。總統新權力的核心是提高了政府幹預經濟的技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大蕭條時代的危機(5)
1939年的《改組法》推動了凱恩斯主義的勝利。到1939年,在政府部門服務的經濟專家比在1933年或者1937年的時候更加偏愛赤字,政府中的這些專家從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著作中找到了他們的政治立場的基本原理。在1939—1940年間,支援凱恩斯思想的經濟學家的隊伍不斷壯大。某些像阿爾文·漢森(Alvin Hansen)這樣傑出的經濟學家用凱恩斯的理論來支援他們永遠的信仰:如果沒有長期的赤字或者激進的收入再分配政策,經濟停滯就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像保羅·塞繆爾森(Paul Samuelson)這樣的經濟學家也是吸收了凱恩斯《通論》(General Theory)的營養而成長起來的。這些經濟學家紛紛供職於商務部的產業經濟局、預算局和國家資源計劃委員會等部門。
然而普通公眾對維持赤字並沒有什麼熱情。1938年,羅斯福政府製造了一種輿論,說聯邦政府在衰退或者蕭條時期將不會採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比如胡佛政府1932年的增加稅收和羅斯福1937年的削減開支)。這樣,公眾就普遍習慣了(如果不是熱情地支援的話)用持續的赤字來實現經濟復甦。國家藉助新政將經濟逆轉時期的擴大開支計劃制度化了。儘管國家沒有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