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種人力資本來源是移民,雖然會有其他成本,但它不需要美國人投資。大部分移民為年輕人,由在國外成長、受教育和培訓的人組成,而且還可以工作很長時間。移民的數量在美國內戰前期的20年內增長極其迅速,而且內戰一結束,移民的數量又達到了以前的高水平(見本卷第4章,海恩斯)。Paul Uselding認為:美國從移民中獲得的人力資本幾乎與內戰前20年由傳統投資獲得的人力資本數量一樣多。對戰後類似的估算可能表明這種人力資本來源的重要性相對來說更有限,但仍非常重要。
消費
前文討論了以不同方法計算的收入和人均收入。這些方法有的是從最終消費者的消費角度來計算,有的是從儲蓄和投資角度來計算。從儲蓄和投資的角度來計算更加關注社會的前景而不是目前的環境。如果我們對目前的福利水平感興趣,就可以使用第一種方法,也就是從消費角度來計算,並考慮人均消費因素。表包括了關於消費的各方面的資料。
在1834/1843—1899/1908年實際人均消費的年增長率大約為(由表的資料計算),它比實際人均GNP的增長率要低。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國民生產總值中儲蓄部分增加,必然導致消費部分下降,而且人均消費的增長速度比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要慢得多。儘管如此,資料卻顯示,人均消費確實增長了,這一增長率不容忽視:在1834/1844年到1899/1903年,人均消費增長了一倍以上。
如果從更可靠的資料“消費者消費的日用品流量”來考察,這種增長率會更加顯著——年增長率為。增長率在幾十年中變化很大。由於美國受內戰的影響,1859年到1869年之間,增長率有所下降,19世紀40年代早期的大蕭條使得1834/1843—1839/1848年之間增長率相對較小,而1879/1888—1889/1898年的增長率也較小,部分緣於19世紀90年代的大蕭條(見表,C組)。1839/1848年之後的戰前幾年增長率較高,由於內戰結束1869—1879/1888年之間增長率較高,而1889/1898—1899/1908年之間大蕭條過後的經濟復甦使增長率較高。
資本消耗與淨國民產出(3)
表顯示的人均日用品消費價值增長並不能單純被看做是由於消費品數量的增長。由於這些資料沒有根據存量的變化進行調整,如果進行調整則人均日用品消費量的短期波動就不明顯了。排除這種因素,對人均日用品消費量起重要作用的應是家庭外消費的增長和產品分配。在表 B組中的某些資料是支援這種觀點的,當家庭製造業的產量合併進表後,消費者日用消費品消費的長期增長率是下降的。表中同樣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相對於消費者日用消費品的價值,分配的成本在上升。
美國內戰前,消費的結構同樣在變化。一般來說,半耐用消費品(像紡織品和衣物)的消費和耐用消費品(爐子、烹飪用具、馬車等)的消費增長比低值易耗品的消費的增長要快。雖然如此,除了兩個時間段外,在該表中的每個時間段內人均低值易耗品的消費也是上升的,在這兩個時間段中,一個沒有變化,另一個由於內戰的原因稍微有點下降。總的來說,該指標在1834/1843—1899/1908年幾乎增長了100%。
在同時考慮耐用消費品和半耐用消費品的情況下,表中描述的美國內戰前的變化表明生產已部分地從家庭向工廠轉移。如在表中,家庭生產的半耐用消費品的估計值幾乎只有已公佈的半耐用消費品生產總值的一半。到19世紀末,半耐用消費品的生產幾乎全部都是商業生產。
美國內戰前,半耐用消費品、(尤其是)耐用消費品相對價格的明顯下降反映了生產技術的進步。這些進步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貢獻並未在產出的資料中完全表現出來。例如,戰前爐子的生產與銷售明顯增長。爐子大大提高了家庭取暖和烹飪的條件。某些建築技術也得以應用。輕捷構架使得人們可以自行建造房屋,不僅對農民益處非常大,也意味著可以更加快捷、便宜地建造城市建築物,同時又可以保持相應的質量:正如芝加哥和舊金山等新興城市就是靠輕捷構架技術建造的城市。鍊鐵技術的進步導致建築物材料的變化和當時流行的裝飾性格子窗的出現。中央取暖系統和內部管道系統也開始普及。
福利的其他計量方法
除了實際收入和消費測量方法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物質福利指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