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是人口的增長超過了土地的供應。
作為一個政治事件的結果,如上文提到的君主制的削弱,以及在共和體制下,陷入債務的保皇主義者的土地不動產被迫出售,土地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商品了。土地購買者很想為他們所花費的錢獲得回報,復辟後的查理二世,儘管能夠保護他們已經獲得的土地,但是對保皇主義者的行為很失望。
商品市場在當地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就已經存在了。它能夠讓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到它想要去的地方,並獲得較高的收益率,或者能夠達到那些需要要素的人手中,如此自由的生產要素市場,則是經濟變化的最好試金石。在近代早期階段,在這一方面已經出現了實際的進步,但是這其中的每一步變化都不是很順利。經濟發展就像是一個不斷擴大的企業一樣,不均衡狀態會造成許多不滿意的事情發生。如果一個政府不能給弱者、窮者、反對者以及不被信任者提供一個可以表達他們政治“聲音”的機會,作為一種解決“途徑”,向外移民就幾乎成為每一個人的希望。
也許還有其他的背井離鄉的原因和方式。由於宗教根源所導致的不穩定的多元化社會,以及更為世俗化的社會傾向,而這些都被政府要求建立的一座教堂所舉行的宗教儀式所掩蓋了,人們要表達獨立思想的機會非常有限。人們會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更具效率的生產方面。一個工匠化的社會出現了,在這樣的社會里,大多數人的努力都投入到了技術革新的活動之中,但是伴隨而來的,整個社會都沒有把注意力放到高科技的創造發明上來。在這一工匠化環境下形成的是流動工匠的社會,所造就的是一些能夠到各地謀生的天才技工,這種情況可以在16世紀歐洲的社會爭論以及宗教戰爭時期找到。跨越大西洋的移民,可以看作是當時許多人所能把握的社會變化中的一種選擇,當時的社會非常複雜,處於緩慢和不規則的經濟發展之中,同時還伴隨著其他方面的變化。
部門經濟(1)
經濟部門的分類通常有三個層次: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漁業、採礦業和採掘業;第二產業,主要是製造業;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經濟的發展一般隨著勞動力供應的變化而變化,一部分人會從第一產業轉到第二產業,甚至第三產業,那些部門的生產率較高。
在近代早期,農業肯定是吸收勞動力最多的一個經濟部門。它經歷了一個基本的變化,這一變化雖然很緩慢,但是也給其他的經濟部門提供了相當數量的勞動力。差不多與任何其他的非直接變化訊號一樣,這些可以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表現。導致農業變化的一些根本力量,就是交通的進步以及從其他經濟活動主要是貿易所得收入的逐步提高。特別是在倫敦,出現了糧食市場,更多的地區分工就成為可能。由於農業能夠提供多餘的勞動力,這樣就明顯地形成了以倫敦為中心的人口聚集區。這部分的勞動力最後透過在金融、商業和政府部門提供服務而獲得他們的收入,行政首都倫敦就為那些繼續留在農村生產農產品的人提供了一個更大的產品市場。
因此,農業中的變化是在區域農業中體現出來的,或者是在已經存在的相當集約化的區域生產模式中表現出來的。這樣就不需要每一個教區或農村都生產它們自己所需的糧食作物,社會分工得到發展。作為穀物生產的整個區域都保留下來了,但最後都與牲畜的飼養結合起來。這些地區擁有最好的耕地和理想的通往市場的道路設施。然而,當其他的人發現他們自己生產所需要的麵包沒有什麼競爭力時,就會轉而選擇購買麵包,並專門建設魚塘養魚,提供畜牧產品,也就是說,他們利用草場資源生產和飼養牲口。
因為專門進行牲畜的飼養,就不像農業種植那樣需要那麼多的勞動力,或者準確地說,一些飼養人員的大部分時間是空閒的。出現這種情況的村莊一般都是農村家庭手工業得到很好發展的地區。這就形成了經濟地理,這一點與中世紀的原農業模式是非常不同的,原農業模式品種單一,在穀物生產上大體是趨向於自給自足。但是新經濟地理的出現,也還沒有發展到工業化時代的農業模式,工業生產全部從農村撤出,並在產煤地區的城市集中生產。
伴隨著農業中所出現的這些更為市場化的變化,農業耕種制度也從公有土地和開放式的土地耕種模式,轉而分化出幾個小的或獨立的農田耕種區。這種變化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開始時是透過協議以籬笆的形式圈出了一小塊土地由家庭耕種,但是在18世紀時,由於透過了《國會法案》,使反對者沒有什麼太多的選擇,對英國其餘1/3的土地的耕種制度產生了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