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道理在歐洲是如此,在日本也一樣適用。在二戰之前,日本列島本土的人口為七千二百萬,算上朝鮮和臺灣,大概能湊足一億人。而直到七七事變前夕,日本的常備軍也只有三十八萬人,說是窮兵黷武,實際上論起兵民比例,其實比法國和德國都要低得多——在入侵波蘭前夕,德國就已經擴軍到一百二十萬了!
這樣一支“少而精”的大日本皇軍,日本帝國的統治階層還能夠勉強保持對其的控制——由於日本帝國的階級矛盾太過於嚴重,即使是在只有三十八萬人的陸軍裡,革命情緒也已經很嚴重了,其具體的外在表現,就是代表下層的皇道派和代表上層的統制派之間,一系列堪稱腥風血雨的明爭暗鬥。雖然在中國人的眼裡,這兩幫人都是一樣的法西斯主義,但對於日本社會而言,卻已經不是政治小團體的派閥黨爭,而是某種意義上的階級鬥爭了。一定要舉個類似的例子的話,大概跟古羅馬共和國的平民和貴族之爭差不多:草根出身的皇道派,要求全民一起分享侵略擴張的紅利,而門閥權貴出身的統制派則把持一切利益,絲毫不肯放手。
——按照近代國際通行的政治光譜來說,前者大體可以代表“左”,後者則代表“右”。
幸好,那個時候的日本陸軍還只有三十八萬人,皇道派思想雖然在出身貧寒的青年軍官之中很有市場,但按照人數比例,還是上層階級的軍官和士官略佔優勢。再加上皇道派自身組織混亂,弄得革命不像革命,黨爭不像黨爭,最後在“二二六”兵變當中暴走了一把之後,被統制派鎮壓了下來,暫時偃旗息鼓。
但問題是,接下來,隨著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高歌猛進的大日本皇軍在佔領大片土地的同時,不得不逐漸開始了總動員。在一九三七年底,日本就擴軍到一百萬,到一九四零年是一百五十萬。然後對美英宣戰之後,為了開闢南方戰場,在一九四一年底擴充到了二百二十萬,接下來是三百萬、四百萬、五百萬……
於是,就跟一戰時期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一樣,發動了總體戰的日本帝國,隨著軍隊規模的急速擴大,其軍隊的實際權力,也逐漸從上層階級轉移到了平民手中,而他們都是天然地痛恨財閥和貴族,在政治態度上傾向於皇道派……更別提戰爭之前的日本軍隊就已經嚴重不穩,軍中的皇道派勢力從來沒被根除過!
也就是說,在太平洋戰爭之中,因為過度注水而高度平民化的大日本皇軍,已經從日本帝國統治階級鎮壓平民的工具,變成了潛在的革命力量!就像二月革命之前大規模擴充的沙俄帝國海陸軍一樣!
如此一來,日本帝國除了勝利和毀滅之外,已經是再也沒有了其它的選擇。如果簽訂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來停戰的話,接下來必然是像德意志第二帝國滅亡之時一樣的兵變和革命——不要以為日本人就是天生奴性,沒有革命精神,其實日本人從古至今各種下克上事件層出不窮。雖然直接推翻天皇體制的可能性確實不大,但是把原來的天皇廢黜流放,換個人來當天皇的先例,在日本的歷史上可是有過不少。
更別提由於某些勢力的暗中滲透,當太平洋戰爭打到一九四五年之後,整個大日本皇軍上下早已是充滿了被布林什維克思想“毒化”的紅腦殼——當然,主要是“有日本特色的皇道派布林什維克”……
原本因為戰爭還在進行,局勢勉強還算是不錯,至少還能靠著以戰養戰維持下去,再加上對天皇神話的信仰,所以軍隊裡的革命氛圍還不算濃厚。可是,隨著美軍兩顆原子彈把東京和天皇一起變成輻射塵埃,在這世上就再也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日本軍隊集體“向左轉”,掉過頭來去革財閥和貴族的命了!
在這個時候,大日本皇軍已經不再是日本統治階級的驕傲和利刃,而是能夠將其掀翻的催命符!
日本的財閥和貴族就是充分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根本沒有繼續進行抵抗的心思,而是在確認了天皇死訊之後的第一時間,就開始賣國背主,無條件投降美軍,希望依靠美軍來毀滅日本軍隊,避免革命的發生……就像普法戰爭失敗後的法國資產階級,寧可割地賠款給普魯士,也要血洗首都鎮壓巴黎公社一樣。
於是,中央政府崩潰之後的日本帝國,根本無法推舉出一個新的領導集體來繼續指揮戰爭,而是以驚人的速度分化為紅白兩大陣營。僅僅只過了短暫的幾個月,舊的日本貴族和財閥,就從整體上徹底背叛了自己的民族,鐵了心要當美國人的走狗,甚至不惜竭力協助美軍屠殺本國同胞,毀滅自己的國家和文明。日軍在戰場上取得的任何勝利,只會反過來刺激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