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以微猷閣待制的身分任河間府知府。
靖康六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全國為了得三鎮的土地,提出要康王趙構為人質入金議和。趙構奉旨北行,到磁州(今河北磁縣)時。守臣宗澤以為金人一向言而失信、反覆無常,此次北去,凶多吉少,因而力阻趙構北行。趙構也怕自己有去無回,因而留在磁州,然後又退至相州(今河南安陽)。當時都城已是處於危在旦夕之中,欽宗命使臣持蠟詔至相州,封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陳亨伯為元帥,汪伯顏與宗澤為副元帥。趙構帶兵從相州來到東平(今山東東平),並召當時任高陽關路安撫使的黃潛善帶援兵來東平。次年三月,黃潛善派遣小吏去京城汴梁探聽虛實,得知張邦昌僭位代主,立即報到帥府,說於康王。康王承製封黃潛善為副元帥,這樣黃潛善就成了趙構建南宋的開國之臣。果然,趙構即位後,黃潛善步步高昇,自徽猷閣直學士、副元帥升為中大夫、中書侍郎,兼御營使,既而再擢門下侍郎兼權中書侍郎,不久又升為正議大夫、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兼中書侍郎,成為右丞相。黃潛善還頗念手足之情,任相不過五日,一就明目張膽地提拔他哥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