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進彈口部,槍機復進時,推彈上膛擊發。由於彈夾被“漏斗”兩側壁限制不能左右移動,故當撥彈臂向槍內撥彈時,空彈夾被留在“漏斗”之中,當最上面的彈夾的槍彈在自身質量和壓彈蓋板的壓迫下進入進彈位置時,最下面的空彈夾則從“漏斗”下面的開口中漏出。說到這裡,我們對“歪把子”的供彈過程算是有了一個初步瞭解。事實上,“歪把子”供彈機構“上壓、橫進、前推、下漏”的協調和默契配合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迴圈機械運動,搞出來不容易,用起來也不簡單。
從“歪把子”的這種極為繁瑣、複雜的供彈方式,也從一個方面體現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教條和刻板。儘管“歪把子”實現了日本陸軍基於戰鬥彈藥保障的思想,但卻犧牲了一挺輕機槍在戰鬥使用方面的整體效能。用“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樣一句中國的俗語來形容,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實戰證明,槍械的結構越簡單,可靠性也就相對越高;反之,可靠性則越糟。“歪把子”採用的這種供彈方式,結構與動作過於複雜。而這種機構動作的高複雜性,同時也就埋下了高故障率的隱憂。首先,“歪把子”對於氣象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先是在中國東北地區低溫嚴寒的條件下使用的可靠性很差,於是採取了把油壺裝在裝彈機旁邊,隨時為機件和槍彈塗油的辦法來保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