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據槍瞄準的人機工程。這就是“歪把子”的由來。
“歪把子”如此與眾不同首先要從當時日軍對一線步兵班、組支援武器的戰術使命和戰術要求說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各國特別是一些軍事大國出現了新一輪軍備競賽和軍事思想變革的風潮。日本為了增強一線徒步步兵的火力,效仿歐美列強軍隊的做法,日本開始為步兵班、組設計一型由1~2人操作使用的自動武器——輕機槍。日本陸軍對這一型輕機槍的總體戰技要求,至少做了如下考慮:
首先,自動武器編入班、組,必定增大一線步兵的彈藥消耗量,因此必須考慮由此帶來的彈藥保障問題。在此之前,日本陸軍一線步兵的班、組沒有裝備過自動武器,都是使用手動“三零”式步槍或“三八”式步槍。彈藥保障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彈藥的數量問題,即要確保“夠用”;其二是彈藥的型號問題,即要確保“通用”。而“通用”,又是確保“彈藥保障”的根本要求。步槍和機槍使用同一種槍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戰鬥中彈藥保障的方便性。
第二,日本陸軍還進一步考慮了一線步兵在戰鬥中使用彈藥的方便性問題。要求這一型即將編入一線步兵班、組的自動武器,應使用與步槍一樣的供彈具。也就是說,機槍要使用步槍用5發裝的彈夾供彈。步兵就實現了供彈具通用,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彈藥保障的方便性,而且也簡化了工廠生產特別是彈藥包裝方面的環節,難怪在戰爭年代繳獲的整箱日本6。5mm步槍彈,都是把槍彈裝在彈夾上(一個彈夾5發)一同存放,幾乎從來沒有散彈包裝的,而這樣在戰場上一開箱就能直接供步槍和輕機槍同時使用。
在當時強調步、機槍彈藥通用的同時,還強調步、機槍供彈具通用,應該說是一個相當超前的觀念,當然也是一個相當理想的觀念。步、機槍同彈藥、同供彈具,開啟一箱彈藥,步槍手可以直接使用,機槍手也可以直接使用;戰鬥中,可以把步槍手的槍彈收集起來供機槍使用;機槍壞了,或為了節省彈藥,可以把剩下的槍彈分給步槍手使用。
機槍作為自動武器,要能通用步槍這支非自動武器的5發彈夾,這就意味著這挺輕機槍必須實現兩個最基本的要求:其一,必須具有一個能夠承載和儲放步槍5發彈夾的平臺;其二,必須能夠滿足機槍自動射擊的要求,並能把步槍彈夾式供彈具上的槍彈連續不斷地送入進彈位置。圍繞軍方的戰技要求,打造出日本的第一型制式輕機槍。
從“歪把子”的結構設計上看,有兩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一是力圖最大限度地遵從並且創造性地實現軍方對戰技效能的要求;二是力圖最大限度地吸收並且創造性地運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槍械原理。
在自動方式上,“歪把子”採用了導氣式工作原理,其自動機元件的總體結構以及動作原理,基本上是當時乃至當今世界各國機槍普遍採用的方式。
“歪把子”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輕機槍,主要是在供彈方式上獨樹一幟。當然,這也是“歪把子”最大的特色所在。對於使用5發彈夾的非自動步槍來說,其裝、退彈的程式是在完全手動的情況下完成的:要自動地完成使用彈夾裝填發射的程式,就必須解決自動地向槍內壓彈和自動地把空彈夾排出來這兩個關鍵性的技術,而且,這個過程還必須不斷地重複以適應機槍連續發射的要求。同時,為了確保一定的火力持續性,供彈裝置必須一次放入數個裝滿5發槍彈的彈夾,而且又必須逐個彈夾壓彈,一發一發地進膛。這些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既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既各自做功又密不可分,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將導致整個供彈系統出現故障。為了達到戰技要求,“歪把子”採用了一個能從上面裝入6個彈夾(合計30發槍彈)、形狀酷似“漏斗”的裝彈機。在這個“漏斗”的前面,裝有一個帶彈簧軸的壓彈蓋板,當要向“漏斗”中裝入槍彈時,先向前上方扳開壓彈蓋板,接著向“漏斗”中放入6個彈夾,然後扳回壓彈蓋板,使“漏斗”中的槍彈被蓋板壓住。這樣一來,既可確保槍彈不致從“漏斗”中掉落出來,又可使槍彈穩固地保持在進彈位置上。接下來,就該解決連續向槍內壓彈的問題了。在這一個環節上,應該說“歪把子”成功並且創造性地運用了彈鏈供彈機槍的供彈原理。在“歪把子”的槍機框上,開了一個斜嚮導槽,“漏斗”底部的撥彈臂凸塊置於斜嚮導槽之中。當拉動槍機(包括槍機在射擊中前後往復運動)時,撥彈臂凸塊在槍機框斜嚮導槽的作用下,隨之做橫向往復運動,撥彈臂上的撥彈齒則將彈夾上的槍彈不斷地撥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