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者的語言很差。可以這樣開頭“最近有媒體報道……最近網上傳著這樣一個新聞……最近有網友在網上說。”比如“老戴說兩句”這樣的新聞評論專欄就可以這樣寫。比如對那個嫖客嫌小姐服務質量不好要退錢結果打110時被打的新聞就可以這樣寫。 。 想看書來

沒有靈魂的少女雜誌

裡面什麼秀都有,就是沒有真實而平凡的人生,人世間是這樣子的嗎?

《知音女孩》、《南風》、《新蕾》以及多如牛毛的中國剛剛出現或者正在死去的少女雜誌,無知無畏,裝嫩或者幼稚,這是現在所謂“小資”風潮下的青春雜誌病。病態的病。

那些伊呀作態的東西能真實真正打動人的內心嗎?

太多看上去很美的文字內裡只有一顆空虛蒼白無力的靈魂,這樣的文字給讀者什麼呢?

如果把《知音女孩》當一個“女孩”的話,你喜歡現在的這個女孩嗎?

慵懶,做作,無病聲吟,一個又一個現代版的用白話寫稿說話的“林黛玉”。看不到真正打動人的清新,純真,不屈,對這青春的真摯熱烈的愛和恨。

力量源自責任,媒體作為一種社會公器,不論它是以網路的形式還是以紙質的形式出現,都要有自己的職業良知,打造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品牌公信力,如果主編想做品牌,如果真的是一位職業媒體人的話。

一本雜誌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每期都有的星座和運辰、填字遊戲。這些都應該有,但是必須有的絕不是這些。所有的欄目設定都很散,都可以要,又都可以不要,都好像是自己的,又好像是從別的雜誌搬來的。因為什麼?沒有一個真正自己的“核”。用稿風格都變幻無常。總之一句話,不知道到底要給目標讀者一份什麼樣的雜誌。

我們要真實的青春,不要偽青春。

每一種媒體的關鍵是她的內在風格,確定下來,組稿是很容易的一件事。要什麼作者,不要什麼作者,這樣大聲一呼,多少在青春的油燈下悄悄輕呤默默傾訴的“美麗”女孩會把稿子投過來!

看看這些少女雜誌上的稿,好像每個作者都生活在東京,美國,韓國,事實是這樣嗎?這樣的稿真能打動生活在我們生邊的活生生的目標讀者嗎?懷疑中。

韓劇為什麼好看?因為韓劇是本土化、是認真思考的產物,每一部看似風花雪月的面孔,但她真正迷人之處是導演對他們的民眾(當然包括青年男女)所處的社會,對每一段普通人的命運的認真的思考與探索。

而我們的主編們,永遠只看見其熱鬧和穿得美麗,所以看不到那些背後的東西,搞出來的東西當然讓人過目即忘。

與垃圾只一步之遙。

有一種媒體叫沒主見的姑娘

一個沒有明確讀者定位的媒體就像不曉得自己到底該嫁什麼人的姑娘,一會兒覺得自己應該嫁個大款——財經媒體,一會兒覺得自己應該嫁個才子——人文媒體,一會兒又覺得自己應該嫁個當官的——時政媒體。總之,這些“人”在她看來,都是好的,都是應該而且值得託付終生的,問題是一女不能侍二夫,而她根本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最適合她的,也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誰。這樣東挑西揀猶猶豫豫朝秦暮楚,最後終歸是一個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眼下是媒體多如牛毛的年代,已經從婦女媒體、青年媒體、文學媒體、黨派媒體、行業媒體進入了一個目標讀者群細分的時代。

雖然內容要細分,但我覺得首先要細分的是所辦媒體的目標讀者,內容是為這本媒體特定的目標讀者群服務的,尋找屬於自己的這份媒體的目標讀者群,也就是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一個消費群體,這對於任何商業運作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也就是辦刊最首先要確定明確下來的。誰能在當下的媒體消費讀者群裡面找到一個空白地帶,把它做透做深,就能在目標讀者心目中樹立出自己的品牌。如果一個職業編輯沒有明確的媒體理念和傳播理想,永遠做不出真正的長久的品牌,即使能賺錢,那也只是暫時的;但是如果沒有自己想忠貞不渝的讀者群,那也一樣只是過客。

《讀者》《知音》、《故事會》、新浪、搜狐、天涯已長成參天大樹。在各大媒體品牌基本已經成熟處於巨頭壟斷的時代,媒體生態十分殘酷,呈白熱化,作為一份新生媒體,要想迅速的切入市場,順利地下水出海而不至被淹沒在各路實力雄厚成熟媒體的汪洋大海里,在夾縫中找到生存空間,創辦之初,一定要有自己準確獨特的讀者定位,就是說首先要做的就是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群別人還沒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