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部分

,原因還得從我們自己身上尋找。現在有些人把誠信的缺失歸咎於市場經濟,這種認識水平比起嚴復來不知倒退了多少。

其實,誠信的缺乏正表明中國的市場經濟尚不夠成熟,其規則和秩序未能健全建立並得到維護。而之所以如此,近因甚多也甚複雜,遠因一定可以追溯到文化傳統和國民素質。西方人文傳統中有一個重要觀念,便是人的尊嚴,其經典表達就是康德所說的〃人是目的〃。按照這個觀念,每個人都是一個有尊嚴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當作手段使用。一個人懷有這種做人的尊嚴感,與人打交道時就會有一種自尊的態度,彷彿如此說:這是我的真實想法,我願意對它負責。這就是誠實和守信用。他也會這樣去尊重他人,彷彿如此說:我要知道你的真實想法,並相信你會對它負責。這就是信任。可見誠信和信任是以彼此共有的人的尊嚴之意識為基礎的。相比之下,中國儒家的文化傳統中缺少人的尊嚴的觀念,因而誠信和信任就缺乏深刻的精神基礎。

也許有人會說,〃信〃在儒家倫理中也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不錯,孔子常常談〃信〃,《論語》中論及誠實守信含義上的〃信〃就有十多處。但是,在儒家倫理系統中,〃信〃的基礎不是人的尊嚴,而是封建等級秩序。所以,毫不奇怪,孔子常把〃信〃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