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開始願意接受親子共讀的孩子來說,給他們引入新書,通常他們有兩種反應:其一是很雀躍,但他會萌發“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想法,翻看和擺弄某幾頁,指手畫腳,讓新書的閱讀一開始就方向錯亂;其二是有點排斥,寶寶們對“重複閱讀”的興趣總是比較大,他們更願意安心地走熟悉的路徑,而不是一次又一次攀登無名高峰,他們是“書不如故”信條最好的演繹者。
有幾個相對安全的“推出新書”的方式。最好用的一條,就是在他最安靜、最敞開心扉的時候引入新故事。那是你們心靈對話的隱秘時間:喝夜奶時;哄睡覺的最後衝刺階段。那時候他們的心靈是全無防禦的,這時候說起新故事,就好像他們的夢境絮語,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時候。另一個,是把文中主人公的名字換成孩子的。比如《大衛,不可以》,一開始我就讀成《米尼,不可以》。接著,去旅行的青蛙弗洛格的小名也叫米尼,逃家小兔也叫米尼,老愛喊“不”的米米——當然也叫米尼咯!——當他們的名字和書中角色的命運產生關聯時,總會吸引他們第一次的注意力。
另外一個我最近常用的魔法,是“淹沒”。這個方法適用於稍有閱讀基礎的嬰幼兒。比如,今夜,他已經熟讀《爺爺一定有辦法》《先左腳,再右腳》,“讀完爺爺的書,剛好這裡有本外婆的書哦!”然後,《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就會出現。讀完《爸爸,我要月亮》《月亮,你好嗎》,“咿,這邊怎麼還有一個月亮?”然後,《月亮的味道》就會出現。讀完《睡覺去,小怪物!》,“呀!這邊還有一隻鱷魚,它好倒黴哦!”然後,《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就會出現。
在上一篇中我曾說過,讓小寶寶停下來凝視書本的第一個魔法,是“找到他們肯定會熟悉和感興趣的那一頁”,這個魔法是“淹沒”魔法的基礎。在“淹沒”魔法裡,寶寶們閱讀過,並且熟悉的書開始變成向上的階梯,成為下一步的基石,成為寶寶和你共同走過的路,沿著這條路,你們的拓疆速度開始加快。
懷著不貪多的心,試試看,效果真的很驚人。
形容詞、動詞和比喻句的魔法
對很多進行共讀的父母而言,痛苦的不是跟孩子述說故事情節,不是靠自己的想象講完一個故事,而是怎麼處置在繪本閱讀中出現的形容詞、動詞和比喻句。
“寶寶根本聽不懂這些。多半我會照著念下去,重複念。等他們理解沒有錯啦。但是,這真的有用嗎?”曾經有一個媽媽這樣問我。
我覺得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書本之中,而在書本之外。
現在,請你停下翻開繪本的手,想一想透過這些繪本,你到底希望自己和孩子走向何方。
透過親子共讀,讓孩子感受你的愛。希望向他初步描繪他將要步入的現實世界,並希望他心中永存一片幻想王國——想必許多父母的想法和我一樣吧!
繪本閱讀,不在於繪本本身,而在於你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因此,在繪本閱讀中,我非常珍視那些形容詞。對我來說,當形容詞降落在寶寶們的心田,他們的世界就有顏色了。他們掌握的形容詞越多,描繪世界的能力就越強,而他們和世界的關係也就越親密。
當然,繪本的作用都是讓寶寶親近世界的。它們有萬千法門,比如數字和顏色(《好餓好餓的毛毛蟲》),比如像音樂一樣的詩句(《逃家小兔》《親愛的小魚》),比如衝擊力極強的圖畫(《大衛,不可以》),但在寶寶們的語言發育期,請你重視那些含有形容詞的繪本。
米尼最喜歡的形容詞繪本,是《爸爸,我要月亮》。這本書用奇妙的版式,演繹了那些構建寶寶世界的最初的形容詞:長、高、大、小。這些空間感十足的形容詞,在很長時間裡被他用來描述很多事物,後來,他還學會“遠”“破”“新”“漂亮”“髒”……我沒有數他現在懂得多少形容詞,但得說,我非常喜歡他眼中日益繁複多彩的世界。
再來說動詞。其實繪本里很多動詞不是寫出來的,而是畫出來的。之前我說,我不能計算我們的閱讀時間,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經常“演”繪本。
“演”真是個好魔法,有時候你甚至沒意識到它到底有多好。一開始真是因為有趣,我會重點演某本書的某個表情、某個動作。《野獸出沒的地方》那本書,我們還全家總動員演野獸狂歡。當時,我模模糊糊地想,即使米尼長大忘記這本繪本,他也一定會記得那些全家變身野獸,望月狂吼的美好時光。我還為了演《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去看牙醫。突然,原本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