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1部分

位多照應。”酒桌上的鄰居都誇張東奎的父母有福氣,要到城裡享福去了。東奎的父母也高興。酒席散後,張東奎給在座的每人身上塞兩包煙。父母把家中的事安排好了,其實也沒有什麼安排,田地的莊稼請鄰居們看管,家中的雞鴨也都送給鄰居餵養。父母跟張東奎進了縣城,兒媳婦與公公婆婆見面,張大嫂盡心照顧老倆口。這老倆口開始還覺得城裡新鮮,日子長了,就苦悶了。城裡沒有閒人,沒有人跟隨老兩口嘮家長裡短,城裡邊無地可種,無雞鴨鵝可餵養,閒得渾身難受。老倆口就合計還是回農村去。張的父親在晚上吃飯時對張東奎說:“我和你媽在農村過慣了,城裡邊的日子我們過不來,我們老公倆還得回農村去。在農村多好,無拘無束,種點地,喂喂豬,喂點雞鴨鵝狗,比城裡閒著舒服多了。”兒媳張大嫂聽公公婆婆想回農村,小心地問:“是不是我們對您老倆口照顧不周?”公公說:“不是。”張大嫂又問:“是不是我對您老倆口不孝順呢?”公公也搖搖頭。張大嫂說:“那你們為什麼偏要回農村?”婆婆怕兒媳婦生氣,說:“你們別理睬老頭子的話,他不會說話,俺們回去,主要是俺們過慣了農村日子了,這天天不幹活,俺們覺得難受。”老倆口在城裡過不到十天半月,惦記家裡,終於又回到三莊農村生活去了。張東奎抽時間就騎幾十里路的腳踏車去農村看看父母。

五十年代後期,農村成立了高階社,走農業合作化道路。農村按生產小隊把所有人集中在一起吃食堂,各家各戶不準留口糧,各戶所餵養的豬、飼養的家禽都必須交公宰殺,分給社員們吃,土地也交給集體,統一耕種。生產小隊辦食堂,社員們一家老小都去吃食堂,各家各戶省做飯了,家家煙囪不冒煙。收工後,全家老少都去集體食堂吃飯,社員們開始積極性很高漲。但糧食越吃越少,有的連種子糧都吃了,最後竟無糧可吃了。社員們開始還吃得飽,漸漸的食堂的乾飯變成了稀飯,稀飯又改成了稀湯,社員們開始餓肚子了。張東奎一家是城裡戶口,夫婦倆都有工作,帶著一個孩子,人口少,所以每日三餐算有保證,不至於捱餓。張東奎怕農村的父母餓著,就隔三差五送些糧食給父母。

大躍進時,全國大鍊鋼鐵,口號是“趕美超英”,宿遷也不例外。宿遷縣委決定建一個小型鋼鐵廠,具體實施落實在張東奎頭上。建廠需要機器裝置,全國各地到處都在大鍊鋼鐵,建鋼鐵廠的機器裝置空前緊張。張東奎跑行署、跑省裡,人瘦了一圈,也沒有跑來指標。廠房都建起來了,機器裝置卻沒有到手,省裡無償調撥的幾臺舊機床,雖然安裝在廠裡,但主要裝置還沒有搞到。鋼鐵廠的工人都招好了,只等培訓開工生產了。

縣委著急,張東奎更著急。張東奎在辦公室裡給淮陰行署有關部門打電話催問,對方回答:“張科長,我們也很著急。全淮陰地區十幾個縣都要上馬鋼鐵廠,我們正在積極想辦法跟省裡協調。”張東奎放下電話,坐在辦公室裡吸著悶煙。縣委秘書敲門找他:“張科長,縣委蔡書記找你去一趟。”張東奎懷著不安的心情去見蔡書記,進門就檢討:“蔡書記,縣委的決議我沒有落實好,我有責任。”蔡書記說:“我找你正為鋼鐵廠的事,有門了。”張東奎很驚奇,蔡書記就說:“說起來,你是一個老革命。你記不記得,你們老家有個叫張英華的?”張東奎回答:“當然記得,蔡書記怎麼突然提起他?”蔡書記笑著說:“張英華同志在上海市公安局工作,由於有些歷史上的問題,他離開公安局了,目前組織上還沒有安排他工作。張英華主動提出到家鄉宿遷工作一段時間。”張東奎眼盯著蔡書記:“我們建鋼鐵廠與張英華根本沾不上邊。”蔡書記笑著說:“你彆著急,聽我說。張英華在大上海工作多年,認識的熟人多,而且都是些頭頭腦腦的人物,我們準備把張英華安排在你的工業科工作,請他找上海熟人設法從上海調撥我們建鋼鐵廠所需的機器裝置。”張東奎明白:“老上級犯錯誤被流放了。” 。 想看書來

張英華在上海市公安局工

張英華在上海市公安局工作得好好的。可有一天,公安局黨委找他談話:“張英華同志,你過去的老部下、現轉業到山東某城市工作的一個同志,在檢舉揭發黨內‘階級異己分子’時把你咬出來了。”這“階級異己分子”可是頂大帽子,這帽子扣在誰的頭上輕者丟工作,重者開除黨籍,甚至判刑、做牢。張英華對局黨委領導說:“這頂帽子硬戴在我頭上,有什麼事實根據嗎?”局裡領導說:“那位揭發你的人說你出身不好,說你出身於地主階級家庭。”張英華說:“這個是事實,可我早在抗日戰爭前就脫離家庭參加革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