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次經過伊比利亞半島,卻沒有發生過任何被攔截之事,一切就像南美洲戰爭沒有出現過一樣。
這真的是和平了嗎?
不,不是!
葡萄牙和西班牙只不過是暫時按捺住了自己的憤怒,他們永遠也不會忘記殖民地的仇恨,但對比殖民地,他們更看重本土。1810年和1811年的上半年,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法國士兵數量恢復到了二十三萬,壓力大增。
尤其是葡萄牙戰場上。隨著早年阿瑟韋爾斯利的退出,英國陸軍中將約翰穆爾成為了新的英國遠征軍的司令,這是一個有著三十年沙場經驗的老將,但駐葡萄牙的英國遠征軍並不是只聽他一個人的命令。
1809年,奧地利再一次掀起反法戰爭的時候,西班牙戰場上的抗法義軍也蜂擁而起,他受倫敦的命令率部前去增援。但在途中他接到了拿破崙已經取得對奧戰爭勝利的訊息,老謀深算的他斷定退往葡萄牙才是上策。可是迫於倫敦的命令,他依舊自薩拉曼卡北上,攻擊布林戈斯以西卡里翁河上的有蘇爾特元帥指揮的法**團,並於12月21日將其擊敗。然後他得知拿破崙已經從巴黎帶兵火速來援,而且一隻法軍已經切斷了他退往葡萄牙的道路,他決心翻越雪山,撤往400公里外的另一港口科倫納。在登船前夕,得到米歇爾內伊帶領的援兵加強的法軍,在尼古拉蘇爾特元帥的率領迫近科倫納,約翰穆爾以凌厲的反擊打退了法軍的衝鋒,可他自己也死在了那一場激烈的反擊戰中。
沒有了阿瑟韋爾斯利,就沒有了英軍重返葡萄牙的壯舉,也就沒有了同盟軍在半島戰場上的塔拉韋戰役、布薩科戰役等的勝利,更沒有橫跨里斯本半島的著名“托里什韋德拉什防線”。
何為“托里什韋德拉什”防線?
那就是原時空的阿瑟韋爾斯利修築的一條19世紀的‘馬奇諾防線’。他在與法軍的反覆拉鋸戰中,雖然多次獲得勝利,卻也認識到了法軍的強大。
個戰術的勝利是短暫的,想要立於不敗之地,英國人在葡萄牙必須修築起一座穩固的防線。
韋爾斯利決定在葡萄牙境內加強防禦力量,組織民兵,實行焦土戰略,對必將來臨的法軍採用拖垮戰術。
托里什維德拉什防線就是以防線中前沿的托里什。維德拉什鎮命名。以三條築壘防禦鏈組成,屏障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以北防線。每一條築壘防線按一定間隔修築要塞,並依託自然地形修築壕溝和工事。里斯本所在的地形易受難攻,西南臨大西洋,東有塔霍河,三面是水。北面是唯一的路上通路,這一地區也有兩道綿延的山丘成為天然掩護。防線的作用主要是沿這兩道山丘,用上百堡壘要塞控制通路和戰略要點,殺傷消耗進攻之敵,延緩其進攻,通報並配合後方養精蓄銳的主力最終擊敗來敵。這條由點成線的防線使里斯本成為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壁壘。
歷史上的半島戰爭中,阿瑟韋爾斯利就依靠著這條防線保護了葡萄牙的安全,法軍元帥馬塞納曾率6萬5千法軍遠征葡萄牙,最終在防線面前磕了個頭破血流,損失了足足兩萬法軍。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葡萄牙的安全,讓英國人在歐洲大路上獲得了一個穩固的橋頭堡。
可是現在這個時空,阿瑟韋爾斯利在早年戰勝了朱諾之後就被倫敦派往加拿大了,整整兩年的時間他就像一個非常非常平庸的殖民政府將領一樣,為美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攻擊著軍需物資,方便著他們的一切方便。
這根本就沒有發揮出‘威靈頓’公爵的能力,任何一個平庸的英軍軍官都能做到這一點。而沒有赫赫戰功,現在的阿瑟韋爾斯利就還依舊是一個平凡的爵士,他還不是威靈頓子爵,陳鳴現在都很懷疑他最終能否當上那威靈頓公爵。
英國人在葡萄牙都快被法國人趕下大海了,倫敦或許會拿威靈頓去救火,可是威靈頓真的有那麼強嗎?陳鳴表示懷疑。
當然,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肯定會一百個順心如意的配合英國人的。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反抗法軍的浪潮始終沒有平息,民間有著濃郁的抗法傾向,阿瑟韋爾斯利想要取得成功,這是對他最有利的因素。
說真的,陳鳴現在就算看到一點歐洲軍事、政治上的人事變動,他都覺得比美國有趣。
燈塔國現在太弱了,勝之不武。
現在陳漢懟燈塔國,完全是壯漢打嬰兒,雖然一打一個準,可陳鳴也沒啥成就感不是?
就好比他現在收拾日本,那絕對沒有21世紀收拾日本來的更有感覺。
說真的,陳鳴現在也很想就撂出話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