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省表現出的雷厲風行的做法,將日本對美元的極度重視深深地留在了全世界的印象中。日本這一做法等於告知天下,除繼續支撐美元外,日本沒有自己的貨幣政策。
巴塞爾協議:美國遏制日本的又一…
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元大幅度升值,於是日本在美國掀起了直接投資浪潮,大量購買美國的土地、房產、賓館、飯店、高檔辦公大樓,同時,大規模兼併收購美國的企業等。在美國媒體的強大壓力下,美國政府希望能有效地抑制日本資本的強勁增長勢頭。巴塞爾協議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臺的。
國際清算銀行是由美英等歐美髮達國家中央銀行出資建立的銀行,目的是透過各成員國的相互協調,規範各國銀行的國際競爭和發展。
1987年底,國際清算銀行(BIS)下屬的銀行業務條例和監管委員會提出了一個統一的國際銀行資本充足率標準協議,該協議於1988年7月正式發表,全稱為“巴塞爾銀行業務條例和監管委員會統一國際銀行資本衡量與資本標準的協議”,通常被人們稱為“巴塞爾協議”。該協議要求:凡是從事國際業務的銀行,必須將總資產中的自有資本比例維持在8%以上。
美國外交評議會研究主任埃薩·凱普斯坦(Ethan Kapstein)在分析巴塞爾協議制定的目的時坦言,在1988年出臺該協議,目的是為了抑制日本銀行的高速擴張。
1982年,在世界主要的25個發達國家的銀行的境外融資餘額中,美國銀行的國際融資金額居第一位,為6060億美元,佔28%,日本的銀行居第二位,為4570億美元,佔21%。但是到了90年代,日本的銀行境外融資規模比80年代初增長了倍,餘額高達20720億美元,躍居世界首位。正是為了控制日本的銀行國際業務的這種高速增長勢頭,國際清算銀行才出臺了巴塞爾協議。
埃薩·凱普斯坦就巴塞爾協議制訂的內幕過程作了如下描述:
美國根據本國銀行經營風險的情況,商討自有資本的比例標準。而如果僅將這一標準運用於本國的銀行,則難免損害美國銀行的國際競爭能力,所以美聯儲主席沃爾克才把它拿到國際清算銀行去尋求國際協調。不想,卻因聯邦德國、法國和日本等國的強烈反對而受挫。於是,美國改變了策略,首先與英國達成雙邊協議,並率先在兩國銀行的國際業務中實施了他們的標準。這給其他國家的銀行帶來了很大的威脅,不執行美英的標準就無法與他們的銀行進行交易。事實上,對於美英以外的其他國家而言,這無異於被強迫簽署協議。於是日本大藏省在關於國際清算銀行規則標準的交涉中,要求美國考慮日本股市大漲導致日本的銀行賬外收益非常高的因素,同意將銀行賬外資產的45%作為自有資本計算,在得到美國的認可後,日本於1989年採納巴塞爾協議。
採納巴塞爾協議後,維持股價的高水平成為日本各銀行的生命線。在日本,由於銀行是受到政府嚴格保護的,破產倒閉的機率很小,一般老百姓都非常信賴銀行,所以日本的銀行從不關注自有資本的問題,因而使得銀行的自有資本比例一直很低。如果沒有因股市飆升帶來的龐大賬外資產,日本的銀行是無論如何滿足不了巴塞爾協議對銀行資本充足率不低於8%的規定的。巴塞爾協議對日本的銀行的致命打擊在1989年末日本股市泡沫破滅後很快就顯露出來。
為了達到巴塞爾協議要求的自有資本不低於8%的規定,日本各銀行在國際融資中採取了越來越謹慎的態度,並使世界範圍內的國際銀團貸款規模持續下降。1988年,國際銀團的貸款規模為1260億美元,1989年降到1210億美元,1990年降到1080億美元。國際上的日元融資比例同時下降,1987年為,1988年為,1990年僅為。
由此可見,巴塞爾協議起到了限制日本資本規模的效果。在日本股市泡沫破滅後,日本各銀行的帳外資產逐年快速下降,自有資本比例隨之下降,使得日本各銀行大規模縮減國內和國際的貸款規模,日本資本紛紛從世界各地回撤,日本資本徵服世界的神話很快破滅。
“讓日本用自己的鍋烹煮自己”
1993年,克林頓政府開始了新一輪的日元升值攻勢。
1993年4月,剛就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在日美首腦會議上發言說:“日元升值有利於日本削減貿易順差。”克林頓的這一講話給市場發出的資訊是本屆美國政府希望看到日元升值。克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魯賓也表示:日本的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