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而王安石亦最喜愛用。凡是王安石所不喜,或與王安石持異議者,王安石皆稱之為“流俗”派,而他與其同黨則稱之為“通變”派。王安石攻擊批評者,說惡意阻撓新政。在另一方面,反對派則攻擊他,說他“視民間清論為流俗,視異己者為腐敗。”劉摯則稱:“彼以此為流俗,此以彼為亂常。”王安石這位宰相排斥反對他的御史之時,反對派對他更重要攻擊的,是他欲“鉗天下人之口”,也就是使天下人不得批評政府。

中國政府從來沒有發展出一個黨治的組織,使之具有大家公認的權力,也有當政黨與反對黨大家公認的責任。沒有計票、舉手、表示是否,或其它確定公眾意見的方法。中國人在集會時,只是討論問題,然後同意某一決定。在原則與實際上,對政府政策之批評,政府不但容許,亦且予以鼓勵。敵方可推翻內閣,或中激而退去。每有朋黨之爭,習慣上是將反對派放出京都,到外地任職。甚至在仁宗和英宗時,政府頗著盛名的領導人物如范仲淹與歐陽修,都曾貶謫至外地,暫時退居低位,後來又回京得勢。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派當權,則另一派退避。

朝內的爭論在宋朝演變得越發激烈,是由於宋朝的政府組織制度的特殊所致,因為宋朝對宰相的職權沒有明確的規定,內閣很像個國會,由皇帝掌握平衡之權。政府由複雜拙笨的連鎖機構組成,功能的界限重複,最後決定的大權仍然在皇帝手中。當時所謂宰相,只是個交際上的稱呼而已,實際名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許有兩位副宰相。一般組織如下:

〖知院

一、樞密院(使於副使)

二、中書禁中(平章事與參政)

三省

一、中書省(侍郎)

二、門下省(侍郎)

三、尚書省(僕射)

六部

一、吏部

二、戶部

三、禮部

四、兵部

五、刑部

六、工部〗

戶部(財政)完全獨立,直接對皇帝負責。御史臺獨立,其它各機構,只供作贈予空銜之用。通常,宰相兼中書省侍郎與門下省侍郎。三省各侍郎和樞密院大尉構成知院,稱為“知政”。後來,神宗銳予改變,意在簡化此一組織制度,權責區劃較為分明。門下省司研討命令,中書省(宰相府)司釋出,尚書省司執行。但是紛亂與權責分散,依然如故。

王安石最初只是個參知政事(副宰相);但因受皇帝支援,擅自越權進行變法計劃,與呂惠卿、曾布私下決定一切。這自然是在神宗駕前和各知政易於發生爭論。主要問題只有兩個:一個是青苗貸款法,一是御史的言論自由一事。一方面是元老重臣幹練有才之士,人數之眾,幾乎構成了全體;另一方面,只有一個人,王安石,但有神宗支援,及另一批默默無名的小人,野心大,精力足,陰險而詭詐。為了便於參考,並免於許多人名的累贅,下一表內列有政爭中較重要之人名,以見雙方之陣容:

〖當權派

王安石(拗相公)

神宗(雄心萬丈的皇帝)

曾布(活躍的政客)

呂惠卿(聲名狼藉,後出賣王安石)

李定(母喪不奔,後彈劾蘇東坡)

鄧綰(兩面人,先後服侍呂惠卿和王安石)

舒亶(與鄧綰一同彈劾蘇東坡)

王雱(王安石之子)

謝景溫(王安石姻親)

蔡卞(王安石女婿)

章惇(後為蘇東坡敵人)

呂嘉問(王安石手下的貿易霸主)

反對派

司馬光(反對派之首,大史學家)

韓琦(元老重臣)

富弼(老臣)

呂晦(第一個發動攻擊的人)

曾公亮(脆弱人物)

趙�

文彥伯(老好人)

張方平、範鎮、歐陽修(元老重臣,蘇家“叔伯”輩好友)

蘇東坡

蘇子由(東坡之弟)

范仲淹(偉人)

孫覺(高俊,易怒,東坡密友)

李常(矮壯,東坡密友)

劉恕(性火爆,東坡至交)

呂公著(美髯,曾與王安石為友)

韓維(出自世家,曾為王安石好友)

王安禮、王安國(王安石弟)

劉摯(獨立批評者,後與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