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國內投資,那麼次貸危機導致美國消費疲軟,在中國國內消費乏力的情況下,就會出現產能過剩和供給過度問題。不過,對此蒙代爾教授卻考慮到另外一種可能性,在蒙代爾教授看來,如果美國經濟衰退,恰恰可能使美國人轉而加大對中國基礎品的消費。國外市場會更有彈性,中國仍然生產產品,在貿易中提供充足的供應,即使人們減少了對美國產品、歐洲產品、奢侈品的消費,只要他們需要購買很多中國產品,一些基礎的產品,比如紡織品、輕工製造品等,因為人們如果不再買新房子、新車,他們會轉而購置衣服、計算機等中國正在大量生產的產品,即使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他們還是要買中國的產品。

無論出現什麼影響,擴大內需才能促使中國企業更加良性地增長。

也許美國會減少對中國的採購,連帶減少對中國供貨國家的採購,當然對這些國家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不至於太嚴重,比如將這些產品內銷中國而不外銷美國來避免這個問題,就看如何制定政策了。中國的內銷能力和出口能力同時成長也是大家所樂見的,因此樂觀地說美國金融風暴對中國來說還有一些好的機遇。

除了外貿渠道受到的直接影響,在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有所收緊的背景下,次貸危機的出現,對於資本市場的影響又會有多大?

史蒂夫·羅奇認為:“中國會受一些影響,因為在資訊全球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在談論一樣的新聞,他們擔憂美國的銀行虧損、歐洲銀行虧損,以及這些是否會影響我們老百姓。但是影響不會那麼大,2008年在中國有很大的利好,比如奧林匹克盛會,2008年會是很強勁的一年,所以,即使A股市場一週下跌了300點、500點,2008年仍然會很好。”

也許正像德國《商報》那句充滿了調侃的評論:美國感冒,世界會跟著流鼻涕,但不會得肺炎。全球化正從方方面面影響中國,但是勢頭強勁的中國經濟也在越來越強地作用於世界經濟。

樊綱:次貸對資金渠道的影響(1)

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還有我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他就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進行了細緻分析。在討論美國次貸危機造成的世界金融市場動盪對中國的影響時,他強調的是次貸危機具有一定的複雜性,不是一個單一的問題,通常我們說到這個影響,往往是說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一些負面影響。上面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已經談到,次貸影響會從資金渠道產生。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中國一個重要的貿易市場,美國經濟下降,特別是消費如果下滑的話,對中國的出口顯然會有影響。我們已經看到在次貸危機爆發以後,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長速度大幅度下滑。但是,這種下滑在一定意義上是過去幾年一系列政策調整的結果。過去希望達到的效果,如貨幣升值、出口退稅減少等,都是為了減少貿易順差,特別是減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貿易順差的減少大部分是政策造成的影響,而不是美國的次貸危機造成的影響。

第二,對美國的出口在中國貿易中的比重現在降到20%以下,而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如對歐盟地區的出口在增長,由於美元快速貶值導致了人民幣對歐元的“關心”,反倒在一定時期出現了貶值的趨勢。亞太地區現在是中國最主要的一個出口市場,這部分也在增長,而對於亞太地區的經濟總體來說,還是處在健康增長的過程中。對石油輸出國組織包括海灣國家和俄羅斯,這些國家的出口仍然在大規模地增長。因此,只要這些國家的經濟仍然保持基本穩定,那麼從貿易渠道對中國產生的影響而言,美國次貸危機本身應該說是有限的。

更重要的是,正如上面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已經提到的,資金這個渠道很有可能存在這樣一個可能性,就是在2008年,甚至在2009年,由於美國次貸危機,中國的資本流入反而會增長,而不是減少。兩個原因:第一是美元加速貶值,美國利率的加速下降,導致對人民幣投機的預期增長。第二是以上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提到的,儘管現在次貸危機使得美國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出現了信貸萎縮,出現了資金緊缺的問題,但是世界上還是有很多資金在世界各地尋找投資機會,而當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處於動盪的過程中時,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中國、印度這樣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成為資金尋求新增長機會的市場。

因此我們在分析次貸危機影響的時候,要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更多的資金意味著更多的流動性,同時也意味著更容易產生投資增長過快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