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部分

增加率是監督及佐理人員由7�01%增加至18�67%。其次為生產作業員由18�88%增為36�73%。婦女的大幅就業及監督與佐理人員所佔比率的提高顯示:臺灣女性地位趨於平等,兩性價值觀改變,社會流動頻仍,成就標準取向增強,女性教育水準提高及其在社會與家庭角色地位的提升。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教育普及”與“權力重新分配”(2)

就教育普及而言,1951年小學以下教育程度佔90�27%,1985年為49�2%,1993年則為38�17%,而同期大專以上的比例分別為1�33%、8�99%及13�13%。高等教育的在學率則由1976年的15�70%升至1985年23�15%,1997年則達51�06%。每萬人口中研究人數則由1981年的8�6%人成長至1996年的33�4%人,增加4倍。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準的提高顯示出文盲率的降低和高學歷化社會的形成,這有助於政策的推展、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高科技的引入、生活素質的改良、公共事務的民眾參與和產業的升級。尤其現階段臺灣大專學生人數所佔人口比率雖低於美、日,但仍高於英、法,實有助於未來加速後工業化社會的形成。謝雨生,同前引文,第154~195頁。

就都市化而言,1952年臺灣10萬以上人口的都市只有8個,1980年達17個,高雄市及臺北市已成為百萬人以上的都會區,此外臺灣在1960年只有53%集中在都市,1982年有75%,至1985年為78�6%。臺灣都市化更產生郊區化的現象,工業化及經濟發展產生都市社群和郊區住宅化的現象。都市化和多中心化社群的形成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社群生活的享受,但也產生公共衛生和人際疏離等社會問題。同上引文。

就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質與量而言:穿衣方面,1952年平均每人衣著支出為6�7美元,1979年為37�85美元。居住方面,1952年每人生活用電平均每月23度,1985年為47度。用電普及率由1952年的29�0%增至1978年的97�6%。平均每人居住坪數1965年為2�1(6�9m2),1979年為6�5坪(21�45m2),至1985年為6�1坪(18�3m2)。交通方面,1971年機車為82�6萬輛,但1980年代以後快速成長,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