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部分

徵之,強取劉如意,各位以為如何?”審食其諫道:“皇上方逝,大喪之時,不宜動兵。趙王不來,不過因周昌在彼。太后何不降一詔,先召周昌入關,以絕其口。再復使人招趙王,事可濟也。”呂太后然之,即作一書,令人齎往邯鄲,說有事與趙相國商議。

周昌見書,夜見劉如意道:“太后詔到,要臣入關聽令,此必詭計也。我若不去,乃是抗旨不遵;我若去了,王上危矣!”劉如意年方十歲,何知其事深意,乃道:“當今皇帝,乃吾之兄長,相國回去,我何險之有?”周昌知不可議事,乃含淚謂劉如意道:“總之臣去之後,如太后來招王上,千萬不可去。”劉如意道:“如何不能去?”周昌本不善言,不能盡說,乃道:“臣不能言,總之不能去就是。”劉如意見周昌神色凝重,乃應道:“我聽你之言便了。”周昌放心不下,乃喚其子周開,反覆叮嚀。周開一一記了,周昌方起行。劉如意送出十餘里,周昌又道:“臣臨別之言,王上可記著?”劉如意問:“何言?”周昌嘆道:“畢竟年幼。”遂別了劉如意,打馬揚鞭,直入長安。

既至朝中,即來拜謁呂太后。呂太后道:“知我宣趙王入都,為何使其稱病,不奉我詔。”周昌道:“臣素知太后為人,趙王如來,必不能全身而回,故卻之。”呂太后大怒,拍案而起道:“先帝在世之時,戚氏何曾容得下我與太子!爾曾親口與先帝爭諫,何獨不知我之怨戚氏乎!”周昌道:“后妃爭寵,古來有之。昔齊桓公九合諸候,獨伯一方,南征強楚,北伐孤竹,可謂一時英傑。然百歲之後,子孫闇弱,倫為弱邦,何使如此?不過禍起蕭城,諸子各不相容也。今戚夫人雖與娘娘有隙,終不能奪皇帝之位,可見天眼恢恢,疏而不漏。人云:‘將相胸前堪走馬,公候肚裡好撐船。’娘娘乃懷德之人,何必記著一時之氣。不如息卻雷霆之怒,罷卻虎狼之威,安定後宮,和好子孫,以圖漢室江山,久盛不衰。”呂太后乃婦人,盛怒之下,如何能聽得進道理。本欲發怒,又思周昌素有威信,畢竟對其母子有功,不好降罪。乃道:“汝先退去,此事我自有打算。”周昌無奈,只得告退。自思呂太后量窄,終不肯作罷,眼下能救趙王者,非惠帝不可。素聞惠帝頗為仁厚,必能不記前嫌,全趙王之命。主意已定,周昌乃當夜暗至張良府中,以心事告之,請張良求助惠帝。張良笑道:“周君忠厚之人,然此終不能使趙王脫難。”周昌問:“如何?”張良道:“皇上年幼,勢不能逆其母而獨斷,言之無益也。”周昌道:“即使如此,子房當盡力也。”張良然之,遂入府來見惠帝,以周昌之言告之。惠帝嘆道:“吾素愛幼帝與同胞,豈忍見之受戳。乃既為人子,母命亦難違也。”張良道:“若陛下不欲存趙王,臣自無言。若陛下實欲趙王不死,臣到有一計。”惠帝道:“吾實欲趙王不死也,少傅有何計,儘管言來。”張良道:“陛下自是日起,宜存心注視太后動靜。若太后不招趙王,陛下宜安之;若使人去招趙王,陛下千萬打聽何時何日可至,陛下親自出城接之,使其長居身畔,形影不離。太后雖有心除之,不能得機會,趙王遂能安矣。”惠帝大喜,乃謝道:“賴少傅良謀,吾弟可存也。”張良遂告退而回。正是:人生一世終有命,枉費心機能奈何。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一百零一回:呂后洩怨制人彘 曹參入關即相位

卻說呂太后招回趙相周昌後,乃與心腹商議剪除趙王劉如意之事。審食其獻計道:“周昌從趙地而歸,必定囑咐過趙王勿要奉詔進關。若要遣兵征伐,師出無名,恐眾將不肯盡力。為今之計,可以使人仿周昌筆跡寫一封信,只說太后招趙王,非有別意,只不過為了與趙國增地益土而已。趙王年幼,不辨真偽,必會前來。來即殺之,可解太后之恨。”呂太后大喜道:“此計甚妙。”於是著人偽作周昌之書,選了一個膽大能言之人,齎其書並朝中聖旨,往趙地來招劉如意。

使者見到趙王劉如意,先呈上聖旨,劉如意閱畢,與來使道:“相國臨行,曾叮囑本王說,勿要奉詔入關。今未審相國之意,本王誓不敢奉命。”使者道:“今有周相國親筆之書在,請大王閱之。”遂將偽作之書呈上,書中之意大略是說太后招趙王入宮,乃是因為燕地初平,燕王劉建年幼,不能善理,太后恐有失,以趙王經事,欲割封數縣予趙,故請入都奉旨,非有相害之意,請趙王及早入都受封云云。劉如意見書大喜,即欲起行。周昌之子周開欲勸阻,如意以書出示,周開見果是父親筆跡。又詢問過來者,並無失語。雖有些疑慮,無奈劉如意執意要去,也就不好再阻。於是劉如意收拾行裝,往關中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