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日軍的意圖是急於要打通正太路,從背後威脅太原。據此,他判斷七亙村仍然會是日軍進軍的必由之路,因為舍此別無通道。再從日軍目前的作戰特點來分析,他們屢勝之後驕橫得很,通常發一股牛勁,向預定的目標執拗地突進,毫不理會一些小的損失。況且根據“用兵不復”的原則,他們萬萬想不到八路軍會在同一地點重複設伏。於是,斷然決定還在七亙村給日軍一個突然打擊。
為了迷惑日軍,當27日日軍派兵到七亙村來收屍時,劉伯承讓第772團主力當著日軍的面佯裝撤退,造成七亙村無兵把守的假象。實際上第772團第三營繞了一圈又返了回來,集結在七亙村西改道廟公路南側山地裡。
28日晨,敵人的輜重部隊果然循原路過來了,前後有100多騎兵,300多步兵作掩護。他們畢竟吃過虧,一路加強了搜尋警戒,遇有可疑處便發炮轟擊。到了七亙村附近,他們更加小心翼翼,朝村裡村外進行了反覆的炮擊。第772團第3營的指戰員們隱蔽在灌木、草叢和石洞裡,沉著鎮定,不發一槍。
11時許,日軍進入了伏擊地域。第772團第3營的機槍、步槍一齊響了起來,組成了嚴密的火網。這次日軍已有精神準備,一遇打擊便就地組織抵抗。第3營在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仍英勇出擊,將日軍截成兩段。由於負責增援的第2營因天雨路滑,沒能按時趕到,因此第3營沒能將敵全殲。戰至黃昏,敵人乘夜色朦朧,突圍而出,一部向西逃往平定,大部向東退回測魚鎮。
這次伏擊,擊斃日軍百餘名,繳獲騾馬幾十匹。這次戰鬥,牽制了敵人,使困在舊關以南的曾萬鍾部1000餘人,從敵人的包圍中解救了出來。
在同一個地點,在兩天之後先後兩次設伏,大獲全勝,這在戰爭史上也不多見,體現了劉伯承的藝高膽大。
txt小說上傳分享
收復晉西北七城戰役(1)
晉西北地區位於同蒲路以西,黃河以東,平綏路以南,汾 (陽)離(石)公路以北,是阻敵西進、保衛陝甘寧邊區的重要屏障,是聯絡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樞紐。建立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對堅持華北敵後抗戰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1937年9月中旬,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指示第120師開赴以管涔山脈為中心的晉西北,展開於大同、太原之翼側,並向綏遠發展。第120師於9月下旬進入寧武、神池地區後,一面以主力側擊沿同蒲路南進之日軍,配合友軍作戰;一面以教導團和師政治機關等共700餘人組成工作團,在師政訓處主任關嚮應(11月2日後任政治委員)率領下,分赴朔縣、偏關、臨縣、嵐縣等14個縣。同時,以第358旅第716團團長宋時輪率該團第2營組成雁北支隊,挺進平魯、左雲、右玉等縣,開展游擊戰爭和進行群眾工作。太原失陷後,地方工作團又隨師主力進至汾陽、離石地區和晉中平原,進而在晉西北全境展開工作。至1938年初,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主力部隊和地方裝都有了較大發展,第120師由出征時的2個旅3個團共8200餘人,擴大到2個旅6個團共萬餘人,雁北支隊也由1個營擴大為5個營。同時,將神池、五寨地區的游擊隊編成獨立第1支隊。
1938年2月,正當侵入山西的日軍向晉西、晉南地區進攻時,遵照八路軍總部的命令,第120師主力在同蒲路北段積極展開交通破襲戰,切斷太原至忻縣間的鐵路與公路交通,有力地鉗制了日軍對晉西、晉南的進攻,使日軍後方受到嚴重威脅。
日軍為摧毀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消滅或驅逐八路軍第120師,解除其後顧之憂,並配合其對晉南的進攻。於2月下旬,乘第120師主力於同蒲路北段作戰之際,調集駐蒙軍第26師團、華北方面軍第109師團及偽蒙軍各一部,共1萬餘人,由平綏、同蒲路和太(原)汾(陽)公路沿線各據點出動,分5路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發動“圍攻”。21日至28日,日軍第26師團以1個聯隊由朔縣出動,攻佔寧武、神池、保德和五寨,一部西渡黃河進攻府谷;另一個聯隊由井坪鎮出動,攻佔偏關,河曲;以偽蒙軍李守信部3000餘人由綏遠南下, 佔領清水河後,進至偏關,與日軍會合。與此同時,在太(原)汾(陽)公路集中之日軍第109師團,以一部2000餘人由汾陽進佔離石後,於26日進至黃河東岸的軍渡和磧口,隔河炮擊八路軍留守兵團河防陣地;另以一部由文水、交城出動,佔領岔口、古交、河口地區,並向婁煩進攻。當時在晉西北偏關、興縣,臨縣、靜東和寧武等地區、雖有晉綏軍4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