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的事務已經被分派給了別人。
福王把李雲天喊來的用意很簡單,將講武堂的籌建事宜一股腦地都推給了李雲天,他已經見過宣德帝,清楚自己負責坐鎮,具體的籌建事務都由李雲天來打理。
在福王府的會客大廳,李雲天將自己的有關講武堂的構思講給了福王。
按照他的設想,講武堂的學員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來自勳戚子弟,另外一部分從民間招收。
凡大明的公、候、伯,因為蒙皇上的恩典,皆可讓一子進入講武堂,自動成為學員。
而民間的招收,則要經過層層的選拔和篩選,方可成為學員。'29315671執宰大明執宰大明 293 執宰大明296
尤為令福王感到驚訝的是,在李雲天的構思中武舉的內容和流程已經完全進行了變革,雖然也施行三級考試製度,但卻與以往的童試、鄉試和會試不同。
在李雲天的理念中,京師講武堂才是傳授軍事知識的場所,因此錄取的學員只需要體格健壯、通曉文墨,並不要求其在經義、策問和詩賦上有多高的造詣。
其中,地方上的考試有兩次,第一次考試在各州府舉行,選拔出俱有武舉考試資格的考生,可以稱為“初試”。
第二次考試在各布政司的所在地舉行,也就是省城,稱為“複試”,複試合格的考生即可進入京師講武堂。
顯而易見的是,參加複試的考生人數一定遠多於講武堂的錄取人數。
這個時候就要擇優錄取,複試分別考考生策問和弓馬,然後分為兩個榜單依次排名,分別錄取兩個榜單中名列前茅者進入講武堂。
大體的錄取比例是,策問優者佔錄取學員的三分之二,弓馬優者佔錄取學員的三分之一。
為了保證兩京十三省錄取學員的平衡,李雲天特意給兩京十三省都規定了一定的錄取名額,適當進行微調。
除此之外,李雲天還特別對參加初試的學員年齡做出了限制,要求應試者是十六週歲以上,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