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各贈華十段並食器,次伸呈使獻物龍珠等具錄大珍珠八箱,象牙佛塔一,舍利寶塔一,佛印四。至於十月一日,寺主及諸眾僧餞送使人。
(乙)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三十一《灌沐尊儀》:
造泥制底及拓模泥像,或印絹紙,隨處供養,或積或聚,以磚裹之,即成佛塔;或置空野,任其消滅。西方法俗莫不以此為業。
(丙)唐馮贄《雲仙散錄》印普賢像條引《僧園逸錄》:
玄奘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施於四眾,每歲五馱無餘。
案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九有云:〃印度之法,香末為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書寫經文,以置其中,謂之法舍利也。數漸盈積,建大窣波,總聚於內,簾修供養。〃日本寶龜本之《陀羅尼經》分置於百萬小塔中,即所謂法舍利也。王玄策所獲之佛印,即《寄歸內法傳》所云之泥制底(Koitya)及拓模泥像一類之物也。始言印刷之文獻,當以義淨之言為最先矣。①
此種佛印流傳甚廣。日本大和法隆寺所藏不動明王像一紙印像三千,藥師如來像一紙印像十二,阿彌陀如來像以縱一尺一寸五分之紙而印像百八尊。此外尚有吉祥天女像,毗沙門天像,皆一紙而印像數十,當即佛印之類也。一九○八年法人伯希和探檢敦煌石室,發見用佛印印成之千體佛,俱為唐代之遺。②考諸往昔道家修煉,登山涉水,往往佩帶棗木大印,印上刻字數達一百二十。③然初無傳播之想,不過用以避邪而已,不得謂之印刷也。至唐代印度佛印傳入中國,摺佛之風一時大盛,一紙中動輒印百千佛像,一印或數百千張,而後印刷方告萌芽,遂有後日之盛。
《雲仙散錄》記玄奘以回鋒紙印普賢像,五馱俱盡,乃摺佛之流也。唯《雲仙散錄》一書,宋洪邁④、張邦基⑤、趙與時⑥、陳振孫⑦諸人即疑其偽,清《四庫提要》論《雲仙雜記》稱:〃其自序稱天覆元年所作,而序中乃雲天佑元年退歸故里,書成於四年之秋,又數歲始得終篇。年號先後亦復顛倒,其為後人依託,未及詳考,明矣。〃《雲仙雜記》一書即撏撦《散錄》而成。然八千卷樓舊藏宋開禧刻本《雲仙散錄》,馮贄序作天成元年非天覆。舊本本不誤,《四庫提要》據此認為依託,未見其然。要之,佛印之作,印度傳播已久,玄奘當及見之,則《雲仙散錄》所記不無可信也。
自有道家四百字之棗木大印及印度之佛印。而後藉刊本刷印以為傳播文字之利始漸為人知。中國刊書史之由此蛻變,以至於正式刊刻書籍,其過渡時期史實,尚未發見何種文獻,唯有日本寶龜本《陀羅尼經》可為旁證。然其間尚有一事,似亦足以使此期史實呈一線曙光者,則歷日板是也。《舊唐書·文宗紀》,太和九年十二月
丁丑,敕:諸道府《近事會元》卷五歷日板條引此作諸道府州。不得私置歷日板。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馮宿《禁版印時憲書奏》雲:
準敕:禁斷印歷日版。劍南兩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歷日鬻於市,每歲司天臺未奏頒下新曆,其印歷亦已滿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太和九年敕,蓋因馮宿之奏而發也。
按編年史有日曆一則,創始於德宗之時,此雲歷日,當非其倫。《唐語林》曾記僖宗入蜀,太史曆本不及江東,而市有印貨者,每參互朔晦,貨者各徵節候,因而爭執,可見當時各地有私印曆書之事。所云歷日板者,疑即為印刷曆書之雕版。①恐各道府各置歷日板,印行曆書,不統於一,以致朔晦參互,節候先後,有悖於王者正朔之義,故敕諸道府不得私置。夫歷為人生日常所需,其應傳播,與廣刊經咒以求福田利益者,需要之切,正無以殊,則先登梨棗,理所當然。歷日版云云疑即指此耳。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
第38節:四 中國刊書史上之鹹通時代(1)
四 中國刊書史上之鹹通時代
唐代道及刻書之文,說者俱以元微之《白氏長慶集序》為最先。②元《序》略雲:〃然而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衒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楊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及予雜詩賣於市肆之中也。〃以為模勒云云,即指雕刻而言。元《序》作於長慶四年十二月(公元八二五年),正與日本寶龜本《陀羅尼經》同時。元白之詩刊為書冊,賣之市肆,遍於楊越,則刊書傳播已廣,刊刻範圍亦已由宗教方面轉入世俗文學。然此《序》所恃以為刻書之證者,僅模勒二字及模勒與繕寫二字對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