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府元龜》九六五紀貞元時唐賜南詔金印銀窠,文曰〃貞元冊南詔印〃。《南詔德化碑》紀天寶十一載閣羅鳳北臣吐蕃,〃於鄧川冊詔為贊普鍾南國大詔〃。南詔即是南國大詔,貞元冊南詔,不過襲吐蕃之舊稱耳。
南詔自酋龍於康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八五九年)嗣立以來,至僖宗乾符四年(公元八七七年),前後幾二十年,幾於歲歲犯邊。乾符四年酋龍死,子法立,侵邊始少息。嶺南西道節度使辛讜與南詔常通使節。乾符六年,遣巡官徐雲虔使雲南,二月至善闡城(今昆明),留十七日而還。廣明元年六月,又副宗正少卿嗣曹王李龜年使南詔。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八月始還至西川。雲虔於三年之間,兩使南詔。他所著的《南詔錄》三卷,見於唐、宋《藝文志》,大約即是綜合兩次出使見聞而成。《南詔錄》宋以後即不傳,《通鑑·唐紀》僖宗乾符四年二月《考異》引此書,說〃南詔別名鶴拓,其後亦自稱大封人〃。南詔國號之又作鶴拓或大封人,始見此書。鶴拓、大封人,作何解釋,不得而知。方國瑜先生以為鶴拓是犍馱羅的對音,他從音韻學上推測,轉彎太多,我們總有點不敢相信。
和徐雲虔《南詔錄》同時候的書還有《雲南事狀》一卷,見《宋史·藝文志》。《通鑑·唐紀》僖宗廣明元年五月趙宗政還南詔條《考異》引《雲南事狀》,以正西川節度使陳敬瑄遣使南詔之日月,又及豐祐以後漸為侮慢之故,並謂《事狀》末載陳敬瑄與雲南書牒,或稱鶴拓,或稱大封人。南詔國號,至《南詔錄》和《雲南事狀》,始予著錄,則鶴拓或大封人之號,很可能始於僖宗之時。《事狀》、《宋史》不著為何人作,溫公《考異》以為〃似盧攜奏章也〃。攜為僖宗時宰相,辛讜、陳敬瑄之遣使南詔許以和親,攜之主張最多。溫公謂《事狀》為攜奏章,疑得其實。
※虹※橋※書※吧※。
第47節:五 樊綽《蠻書》(1)
五 樊綽《蠻書》
南詔和唐朝的關係,以懿宗時為最繁,幾乎每年都有邊警,而以中國的南部如安南、邕管為最甚。鹹通時安南為南詔攻陷,於是邕管騷然,乃調東南之兵以戍桂林,卒之龐勳叛變,遂兆唐室滅亡之機。所以南詔的盛衰,安南的得失,關係於唐朝者甚大。樊綽就是南詔攻安南時,親歷其事的人。他所著的《蠻書》,都是他在安南時蒐集得來的材料,予以有系統的編纂。《華陽國志》而後,現存論述西南歷史地理最古最好的紀載,只有樊綽此書。
樊綽《蠻書》,《新唐書》《宋史·藝文志》著錄俱作十卷。樊氏籍貫無可考,為安南經略使蔡襲從事。鹹通三年(公元八六二年)襲奉命經略安南,其年冬南詔大舉來攻,四年春安南陷,襲闔宗死者七十人,綽涉江逃免。《蠻書》之作,大約始於在安南時,蔡襲失敗之前,所以今本《蠻書》卷十末雲:
臣去年正月二十九日,已錄蠻界程途,及山川城鎮,六詔始末,諸種名數,風俗條教,土宜物產,六名號,連線諸蕃,共纂錄成十卷,於安南郡州江口,附襄州節度押衙張守忠進獻。
這大約是在鹹通四年。到了鹹通五年六月,樊綽左授夔州都督府長史,將《蠻書》又整理了一次,今本《蠻書》卷十末論黔、涇、巴、夏四邑苗眾一段有云:
鹹通五年六月,左授夔州都督府長史,問蠻夷巴夏四邑根源,悉以錄之,寄安南諸大首領,詳錄於此,為《蠻志》一十卷事,庶知南蠻首末之序。
這一段文字,也許就是《蠻書》的自序,錯簡在此。
《蠻書》名稱,各書著錄殊不一致,《新唐書·藝文志》,《通鑑考異》,程大昌《禹貢圖》,蔡沈《書集傳》,作《蠻書》;《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元李京《雲南志略》,明初程本立,作《雲南志》;《宋史》又出樊綽撰《南蠻記》,都為十卷;蘇頌《圖經本草》作《雲南記》;《永樂大典》作《雲南史記》;《太平御覽》引又作《南夷志》。《四庫》著錄,名稱依《新唐書》。按照上引《蠻書》自稱為《蠻志》一十卷之語,似乎《新唐書》所著錄的名稱,應比較近真;或者《蠻志》為樊綽初定的名稱,定稿後乃稱為《蠻書》也。《蠻書》自宋以後繼續流傳。李京《雲南志略》提到樊綽此書。明洪武初程本立為雲南布政使,至麗江,在太守張翥處還看到樊綽的《雲南志》,程氏《巽隱先生文集》中《雲南西行記》一文曾紀其事。自永樂中收入《大典》,書遂不傳,所以《四庫提要》說:〃雖以博雅如楊慎,亦稱綽所撰為有錄無書。〃至於萬曆《雲南通志》卷二、卷三雖都引有樊綽《雲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