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包括現在的中學歷史課本,都是這麼說的。對於當時不相信天朝會輸給蠻夷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根救命稻草,因為據此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後來天朝的軍隊會如此不堪一擊…沒有堅持使用林則徐。也難怪,絕望中的人最容易產生迷信和幻想。這也造就了後來對林則徐的誇大宣傳,以至於後世林則徐幾乎成為神一樣的人物。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開戰:彷彿見到外星人(2)
然而實際上是巴麥尊的命令使林則徐逃過一劫,他命令英軍對中國沿海進行封鎖,並且說“有效的打擊應當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其實巴麥尊也犯了錯誤,他從自己國家的角度出發,認為出海口是一個國家經濟命脈之所繫,所以決定對中國沿海進行封鎖,但是實際上農業經濟自給自足的大清對沿海封鎖根本毫無反應,大清朝自己還閉關鎖國呢。所以說這場戰爭雙方就根本沒打到一塊去。戰爭最終還是要靠實力說話的,雖然英軍的封鎖對大清國的經濟沒起到什麼作用,但大清沿海各處接連失守還是不可避免。
1840年7月5日,定海縣失守。隨後的兩年時間裡,戰事不斷升級,吳淞、虎門、廈門、鎮海,大清朝沿海火燒連營一般烽煙四起,而最終的結果無一例外,全是清軍完敗。1841年10月10日的鎮海之戰,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裕謙為國捐軀,而他是鴉片戰爭殉國者中官位最高的。而裕謙在整個戰役過程中的表現,足以說明當時雙方實力的真實對比。當時經過一年多的戰爭發展,大清上下對於英軍戰鬥力之強已經有所瞭解,知道海戰絕非英軍敵手;但是過度的愚昧無知還是使他們堅信,英國人陸戰並不擅長,而其依據竟是當時傳說英國人的膝蓋不會打彎。膝蓋不能彎曲,陸戰當然非常困難。而這個膝蓋不能打彎的傳說,則來源於當年英使馬戛爾尼於乾隆年間來華,參見乾隆帝時堅決不肯下跪的故事。英使的不肯下跪,是出於榮譽和尊嚴的考慮,而在大清朝經過多年的以訛傳訛,竟然成了英國人膝蓋不會打彎。對於戰事的一敗再敗,大清內部剿、撫兩派也是爭論不休。而裕謙正是剿派的代表人物。而他主剿的主要理由就是:戰爭的勝敗關鍵,不在於器械,而在於人心。在近代之前,人類戰爭處於冷兵器時代,兵器只不過是人手腳功能的延伸和強化,本質上與手腳並無不同。在這樣的前提下,戰爭中士兵的勇氣、信心以及信仰所提供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裕謙的所謂“人心”…就成為了勝負的關鍵,這一點是無疑的,也就是所謂的“狹路相逢勇者勝”。但是近代以來,人類進入熱兵器時代,軍事裝備的作用就變成了重中之重,在此條件下僅憑勇氣去獲得戰爭勝利就實在是天方夜譚了。而天朝中人裕謙對此毫無認識。他在成為欽差大臣奉命前往江浙之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努力振奮清軍計程車氣軍心。為此他甚至有一次將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的詩句變成了現實,把兩名英軍俘虜抽筋剝皮,凌遲處死,以此鼓舞士氣。同時他也加緊修築工事,造船鑄炮,做好和英軍決一死戰的準備。
而鎮海防線,則是他的得意之作。裕謙在鎮海大興土木,於原有工事基礎上再行修築,形成了招寶山、金雞山、大峽江、鎮海縣城四道防線,自以為固若金湯。戰前裕謙還“共率文武官員,誓於神前”,藉助祖宗神靈幫忙鼓舞士氣,振奮軍心,並上奏摺向道光帝解釋這一行為:“此非奴才敢效匹夫之勇,甘為孤注之投,蓋因鎮海地方稍有疏虞,則逆敵愈張,兵心愈怯,沿海一帶必將全行震動。非此不能固結兵心,滅此朝食,更非此不能挽回一年來瞻顧徘徊之陋習。”裕謙認為這一年清軍的失敗主要原因是“瞻顧徘徊”,也就是意志不堅定。這個錯誤的認識就決定了裕謙的防線不可能吸取一年多以來清軍失敗的教訓。他沒有認識到清軍簡陋的原始工事根本無法抵禦英軍炮火;而且也沒考慮應對英軍登陸迂迴作戰的策略,而這顯然又與其以為英軍不善陸戰的思想相符合。裕謙就這樣打算用清軍將士的血肉和勇氣,去抵禦侵略者的艦船槍炮。
知識給人以力量,這話沒錯;可是愚昧也可以給人以力量,有時候是更大的力量。1841年10月10日,大清主戰派裡的最堅定者,鎮守著他認為最堅固的陣地和城池,與英軍交戰。清晨戰鬥開始,英軍先用艦載炮火猛烈轟擊清軍在岸邊和山上的炮臺陣地,同時陸軍從別處登陸,迂迴至清軍陣地背後發動攻擊。清軍原打算和從海口進入,深入內河的英艦進行炮戰,沒想到英艦竟然根本不靠近,利用大炮射程遠的優勢,在海面上遠遠進行攻擊,其炮彈甚至可以飛越招寶山前沿轟擊清軍縱深陣地,至此坐鎮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