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節:主動學習
沒有了依賴心理,思路睡到清晨便很警覺,聽到一點點動靜就醒過來了,又馬上翻身起床,生怕一覺睡過頭。幾天之後,媽媽把鬧鐘還給女兒,思路便能準時起床了。
透過自己承擔責任,體驗由於自己的錯誤帶來的後果。結果,這很好培養了責任意識,懂得了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黃思路16歲時,去美國學習鋼琴,獨自一人在美國住了三個月。她一下飛機就遇到很多問題,但靠自己的力量把一切問題都“解決”得很好。她說:“我由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比較短,這也算媽媽‘自作自受’教育的一個成果吧。”
其次,對於學習有如飢似渴的需要,有隨時隨地只要有一點時間就要用來學習的勁頭。
魯迅說,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讀書上。他還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意擠總會有的。事實上,一個人如果養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他就永遠不會抱怨時間不夠用,因為隨時隨地,只要有空閒,他首先想到的事情總會是學習。這樣就能把零散的時間都利用起來。
對自己的學習及時有效地進行評價,也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我們的學習水平在不斷變化,我們的興趣和愛好也在不斷地變化,對這些方面進行評價和審視,不僅有利於保證學習的程度和質量,更重要的是保證學習的方向正確:
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普里高津幼時的“理想”可不是化學家,而是鋼琴家。然而這是曾就讀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母親朱麗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安排。
1921年,普里高津一家剛移居到一片混亂的德國時,母親為了使孩子們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決定教他們學習音樂。儘管音樂世界是美妙的,但是一首曲子上百遍的練習對好動的普里高津還是非常枯燥的,因此他常常在家裡搞一些惡作劇。母親頭痛不已,她對普里高津嚴肅地說:“在幾個孩子中,最有音樂天賦的是你,現在也表現最好,但是你喜歡音樂嗎?想過要成為一個傑出的鋼琴家嗎?”他低下了頭。母親告誡他,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專心致志,彈鋼琴尤其如此。在母親的嚴格教育下,他專心學習鋼琴,這不僅避免了受混亂生活的干擾,也使他獲得了良好的修養。
1929年,舉家遷往布魯塞爾後,普里高津進入雅典中學學習。這是一所以嚴格的古典課程著稱的學校,與浪漫的音樂世界不相同。在這裡他的興趣變得廣泛,開始喜歡上了考古學、文學和哲學,眼界開闊了很多。母親看到他在其他方面有突出的才幹,就任其自由發展。由於對化學特別感興趣,普里高津終於有一天來到母親房中,說出了自己打算做個化學家的理想。母親微笑著說:“小時候讓你學習音樂是為了使你能擺脫外界環境的干擾,培養你的情操,教你學會做事一定要專心,至於你長大選擇什麼目標,希望你自己把握,如今你已經做了決定,媽媽很高興,尊重並支援你。”
主動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適應不同的環境和需要。
我們身邊的環境,並不由我們決定,當一個人總在抱怨自己的環境是多麼不公的時候,他的注意力十有八九已經脫離了學習本身,他的能力也將浪費在抱怨中。適應不同的環境,不僅是主動學習的表現,也是鍛鍊不同能力和豐富人格力量的機會。
多數人的學習不會一帆風順,遇到困難能夠堅持下去,是主動學習的重要內容:
日本著名的化學家、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福井謙一家境小康,作為家裡的獨子,父親對他寄予厚望。但是在化學測驗,他又一次不及格。那天他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樣把畫滿“×”的試卷拿到父親面前。一直徘徊到太陽落山了,他依然在冥思苦想,不知道怎麼進家門。實在沒有辦法,他只好硬著頭皮推開了家門。他用低得只有自己才能聽得見的聲音對父親坦白了成績。
父親聽了很失望,嘴上卻說:“孩子,沒關係。這次考砸了,下次再努力爭取好成績。”
“爸爸,我……我不想再讀書了。”福井謙一終於把思考了一下午的話說了出來。
“如果你真這樣想的話,就太讓我失望了。”父親語重心長地說,“本來以為你是個刻苦的孩子,沒想到一碰到困難就退縮不前了。”
“可是爸爸,或許我不是塊讀書的料。我想去參軍。”福井謙一繼續說自己思考了一下午的想法。
“孩子,不管你幹什麼,都必須要讀書。不讀書,你就沒文化,以後什麼也幹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