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等反應過來後,態度就很激烈了。
首先是民間。倫敦《每日電訊》說:〃大不列顛應攻打中國沿海各地,佔領京城,將皇帝逐出皇宮並得到物質上的保證,擔保以後不再發生襲擊……我們應該鞭打每一個穿蟒袍而敢於侮辱我國國徽的官吏……應該把這些人(中國將軍們)個個都當做海盜和兇手,吊在英國軍艦的桅杆上。把這些渾身紐扣、滿面殺氣、穿著丑角服裝的壞蛋,在桅杆上吊上十來個示眾,讓他們隨風飄動,倒是令人開心和大有裨益的場面。無論如何應該實行恐怖手段,再不能縱容了!……無論如何應該實行恐怖手段,再不能縱容了……應該教訓華人重視英人,英人高出於華人之上,英人應成為華人的主人翁……。我們至少應該奪取北京,如果採取更勇敢的政策,則應於奪取北京以後永遠佔領廣州。我們能把廣州保留在自己手裡,和我們現在領有加爾各答一樣,我們能夠把廣州變為我們遠東的商業中心,來抵抗俄國在中國東三省邊境已取得的勢力,並奠定新領地的基礎。〃①
《泰晤士報》說:〃英國要與法國一起,必要時甚至單獨行動,好好教訓一下這些不講信義的烏合之眾;要使歐洲人的名字從此在他們整個領土上成為令人敬畏(如果不是令人喜歡的話)的通行無阻的保障。〃②
相對來講,政府稍理智些,但是心態比較複雜:
第一,布魯斯出發時,他的上司是託利黨內閣。大沽口慘敗訊息傳回時,則換上輝格黨內閣了。儘管託利黨在布魯斯出發前給了他訓令,但是為了給現執政黨顏色看,他們盡力攻擊布魯斯,並且表示對大沽慘敗不負任何責任。
第二,巴麥尊現任內閣中,有些成員當初是特別反對亞羅戰爭的。現在,又攤上了布魯斯事件,當初不支援包令武力進城,現在支援布魯斯武裝換約?這咋轉變呢?
第三,有人把矛頭對準了額爾金,認為他應該對大沽之役負責,因為他簽訂了不詳的天津條約。在公使駐京問題上作了不該作的讓步,遂導致了這一切後果。
第四,布魯斯太輕率了。是不是瘋了?當時在中國,走大沽是唯一的選擇嗎?
布魯斯為之辯解:
第一,白河是去北京的唯一的自然通道。北塘那樣的偏門,是不能走的。〃英法這樣的西方兩大列強只應從偏門進入嗎?那不就像是來向皇帝朝貢的嗎?〃。
→虹→橋→書→吧→BOOK。
第107節:大沽失敗傳出:傲慢倫敦與浪漫巴黎同時大譁(2)
第二,6月25日上午九時才接到直隸總督恆福的照會,邀請他從北塘進京。這個時候已來不及了,賀布離他12公里之遙,而且拂曉就下了行動命令。第三,中國人利用奸詐引起了戰爭。第四,對付中國人,只有戰爭,才能恢復他們的理性。第五,美國公使倒是從北塘進京了,不是遭受諸多侮辱嗎?
至於巴麥尊內閣,從1859年9月16日起,八天之內開了四次內閣會議。第一次內閣會議,緊急決定,立即從印度派出土著軍、歐洲軍各一團前往香港。第二次內閣會議,一致傾向於向中國派出強大的軍隊,但對於布魯斯在大沽的行為的正確性表示懷疑。第三次內閣會議,決定讓駐法大使轉告法國外長,英法兩國公使拒絕繞道後門走卑賤之路是正確的,因為英法代表的是西方兩大強國。第四次內閣會議決定,公使必須駐京,外交不成,就使用武力。怎樣使用武力呢?經過多次討論,巴麥尊決定,由於季節的關係,時間上,推遲到來年春天。辦法上,佔領何地封鎖何口,內閣存在爭議,但是對於打進北京,則是一致同意的。
經過磋商,英法雙方人員配備如下:英方計出兵1。2萬,總司令格蘭特,全權公使額爾金。法方計出兵7000人,總司令孟託班,全權公使葛羅。
格蘭特:愛好音樂,大提琴拉得不錯;曾經參加過第一次鴉片戰爭,鎮江戰役有他的身影;據說,因陪上司拉琴而獲晉升;1858年鎮壓印度起義有功,獲得一枚軍功章。鑑於印度是這次侵華的大本營,且大部分士兵都要從印度調出。所以格蘭特將軍成為現職的最適當人選。不過這傢伙語言表達能力特差,據說說不出完整而有條理的話,導致手下只能根據他斷斷續續的話揣摩這位上司的想法。不過這不妨礙他當一位出色的將軍。政府給他的訓令是:第一,拿下白河口,佔領天津,完成天津條約的批准。第二,儘量避免進駐北京,因為那很危險。北京夏天熱冬天冷,人口還眾多。第三,中國皇帝可能離開首都。長期進駐很困難。總之,進軍北京以及撤退北京,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