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聆聽,實為平生之大憾,臣進宮時,連街邊的酒樓茶肆,都在激烈爭論了。”
“有話就說吧。”
司馬凱飛快地看了他一眼,說道:“陛下,這儒、法、道,其實在臣看來,沒什麼可爭的。”
“哦?說說,朕倒要聽聽,你有什麼見解?”
“陛下待臣如心腹,臣一片赤膽忠心亦袒露於陛下面前,也沒什麼好忌諱的,在臣看來,歷朝表面上是獨尊儒術,但儒道法三家治國方略,一家未缺,皆有使用,只不過是主次有別而已。”
“哈哈哈這也算是人盡皆知,卻又偏偏不能說的秘密吧。”
司馬凱笑道:“陛下,臣在陛下面前,言無不盡,無甚秘密可言。”
“行了,少表忠心,少說多做,那才是真的忠心。”
“是是是,陛下教訓的是,臣一定牢記於心。只是”
“只是什麼?”
“臣就是想問問,陛下對儒法道三家,偏向於臣沒別的意思,就是想更好的領會聖意,以免把陛下的事辦砸了。”司馬凱陪著笑臉,小心地問道。
秦牧讓接過柳如是端上來的茶水,一邊撥開上面的葉末,一邊說道:“治國首重仁德教化,朕自然是尊用儒家。”
大秦初立,在這個時候秦牧絕對不會去否定儒學,相反,他要藉助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的綱理倫常來加強自己的集權。
因為只有在高度集權的狀態下,他的意志才能更好地推行下去。
司馬凱聽了有些氣餒地問道:“陛下,就沒有別的了嗎?”
“當然有,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陛下,這是哪家學說,臣怎麼沒聽過?”
秦牧笑而不語,無論是從中國古代,還是從後世各國的的經驗中,都充分地印證了一點,那就是一個國家要想繁榮,就離不開一個要素,那就是市場經濟。
後世中國走過計劃經濟的路子,結果證明,這一套無論在哪個國家都走不通,只能走市場經濟。
“所謂的市場經濟,就是尊重市場的自然規律,任其按自己的規律自行流動,優勝劣汰,官方不要過多的干涉。”
“啊!”司馬凱驚呼一聲,“陛下,這不是道家的無為而治嗎?”
理論上,市場經濟這個概念的源頭,就出自道家。
市場經濟要尊重自然規律,這和道家的提倡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基本是一個道理,強調上下若水,任其按自己的規律自行流動,尊重市場機制,官方不要過多的干涉。
從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來看,所用的“無為而治”,正是由於遵循了市場經濟的法則。所以能從廢墟中迅速恢復過來,讓民生變得非常富裕。後世的中國,搞計劃經濟,結果走了幾十年的彎路。
“可是陛下,文景之治後有七王之亂,貞觀之治後有武氏亂國,這些可都是前車之鑑啊。”
秦牧淡淡地笑道:“所以市場經濟的運作,必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和社會的倫理之上,一方面要強調市場經濟的自然規律,又要強調每個人要有更高的道德操守。”
“陛下。臣明白了,這是儒家。”
“但事實證明,所謂的道德操守,除了要引導之外,還遠遠不夠,因為總有些人為了自身利益,是不守道德的,那就需要制定詳細的法規,以硬性規定一個必須遵守的道德底線。”
“陛下。這是法家。”
司馬凱再次驚呼,儒、道、法三家之爭,向來沒有定論,歷代不是偏重於此。就是偏重於彼,很難掌握其中的分寸,執行起來也總是弊病重重;
象秦國,偏重於法家。結果民不堪命,反旗四起;到了漢初,偏重於道家。結果綱理不存,七王叛亂。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看似繁華,也留下了大量的弊端。
如果按秦牧這套治國理論:
以道家的無為而治來施行市場經濟,
以儒家來建立社會的道德倫理,
以法家來規模一個法制底線。
三者就不再是矛盾的,而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相補益的關係。
國家要富強,需要道家的無為而治,讓市場經濟自由動作。
但人有了錢,往往就會變壞,所以同時需要儒家的禮儀仁智信,來提高人們的道德標準,才不會因社會富有而物慾橫流,道德淪喪。
但儒家只能起引導的作用,而不能強制人的行為規模。無論你怎麼引導,總有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拋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