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編字典,寫資治通鑑的張超,也被李建成召去東宮。
李建成臉色極好,在他看來,這次是取得了重大勝利。
“大家說說,如何趁勝追擊!”
張超在太子的殿上,也有了一席之地。他這個崇文館大學士、太子洗馬跟魏徵並排著坐一塊。
眾人各抒已見,都提出了不少的建議。
有些還挺不錯,比如,就有人提議,讓朝廷重開封建之制,給皇子們分封諸侯國。他甚至提出給李世民封到蜀中去,改封蜀王。
這個提議確實不錯,若朝廷真的開分封建國之制,那李世民封到蜀國去,肯定也就是封一個郡國之地,諸侯國最多一兩個州大小。
就藩之國後,諸侯可是不得輕易離藩的,若沒朝廷召令,他們根本沒機會入京。只是呆在蜀中自己的那二畝三分,李世民當然鬧不出什麼來了。
不過建議是好,李淵肯定不會答應。
“文遠,你可有何建議?”太子見張超一直沒說話,直接點名。
張超看了看一眾人,心裡無奈,他知道自己這個時候是得拿出些真東西來了的。畢竟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東宮的核心會議。
“回殿下,我認為這次撤消行臺,我們東宮確實贏的漂亮。但秦王如今依然身兼多職,既是雍州牧又是天策上將,還是尚書令,並是十二衛大將軍。陝東道大行臺撤消之後,秦王在河南的部屬大多歸京,其實力依然不可小覷。”
“若能將秦王分封就國,這自然是好的,但以如今的局勢來了看,這卻幾乎不可能。一來天下還未真正安穩,大唐立國不久,陛下怎麼會讓秦王這樣一員能征善戰之大將離開?再者,陛下很重親情,肯定捨不得讓秦王分封邊疆,然後數年才能一見。”
“臣以為,與其現在就想著如何把秦王分封蜀地,還不如再等等。”
“就只是再等等嗎?”李建成對張超這番話似乎不太滿意。
“也不是坐等,臣以為,當下第一要務,是讓秦王和齊王從宮中搬出。”
這話一出,倒讓李建成意外。
“秦齊二王早已成年,甚至孩子都有了好幾個。到現在還一直居住在宮中,出入隨意,每次出入都是騎馬通行,甚至還拾弓刀,宮禁如無物。這是違背制度的,也有損陛下和太子殿下的權威。”
李建成聽到這裡不住點頭。
“因此,臣有三個建議。一,殿下可上書陛下,要求為二王在宮外建造王府,建好之後讓二王搬出宮外,並且以後嚴明宮禁。”
“其二,殿下可上書陛下,今後諸王面見陛下和殿下,必須行朝禮而不是家禮,除非是宮中家宴。陛下的敕、太子的令、諸王的教,也必須重申,皇帝的敕最高,其次為太子的令,然後才是親王教,諸部衙有司,得按照此優先順序執行,而不能再只是按接到的敕令教的先後順序執行。”
“文遠說的好,這點很重要。孤的太子令,經常都不如秦王教管用,太胡來了!”
張超笑笑,“殿下,只要先讓陛下發旨宣告,然後再抓幾個典型,殺雞儆猴,那麼此事就能改爾。”
“這第一第二條建議都非常好,文遠,你這第三條又是什麼?”李建成沒有想到,張超居然還真的有好建議,還都是這麼實用的。
張超也沒什麼顧忌,他說的這幾條,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就算他不提出,隨著天下一統,皇帝自己也會提出來了的。而他現在說出來了,卻能讓太子更加信任於他。
“至於第三條,臣以為,如今天下一統,朝廷也當偃武修文。過往因戰爭需求,因此才有各地行臺,有諸王統屬的軍隊。但現在,天下一統了,朝廷也應當歸於正規,凡事得按制度而行。諸王擁有軍隊,本就不符名制度。因此,臣這第三條,就是向陛下進言,收歸諸王兵馬!”
“諸王可保留親事府和帳內府,但其餘左右六護軍府數萬之兵馬,須上交朝廷。”
大唐手裡有軍隊的不光是皇帝太子和兩個親王,其餘郡王甚至公主,也有人手裡有不少兵馬。好多,名義上已經是歸屬於十二衛,但實際上多是他們的直屬兵馬。
秦齊二王手裡,甚至每人有幾十個軍府兩三萬的精銳部隊。
張超的建議就是隻保留這些人手裡的侍衛,但把其餘的部隊都解除。如此一來,李世民李元吉長平公主等這些原來了手裡有兵的,最多一人只剩下千餘護衛。
張超說這些是沒什麼壓力的,這本來了就是歷史趨勢,而且李世民真要造反,也不可能跟漢王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