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結束。
宰相們照例留在宮內都省理政,而其它官員各自回衙。
朝會時,皇帝下詔,李超被封為朔方節度使,同時還加了一堆的什麼招討安撫使,採訪處置使、鹽鐵轉運使、屯田監牧使等使職。
官員們下朝時,三三兩兩的都在議論著這件事情。
“沒想到李平章居然出鎮地方了。”
“是啊,可又還依然擔任著平章事、兵部尚書、京兆尹、太子少詹事呢。”
“還掛著崇文館大學士、翰林院承旨學士呢。”
“以宰相之職出鎮地方,這究竟算不算貶?”
“平章事那是能入政事堂議政的,京兆尹更是二品實職,兵部尚書也是三品高官,少詹事倒是可以忽略。就那幾個職,趙國公已經是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了,現在出鎮地方,怎麼看也應當是貶職了。”
“這怎麼能算是貶呢,不說還依然掛著那幾個職務,一個未去。而且你看他擔的這個可是節度使,不是都督也不是都護,賜旌節,有賞罰生殺大權啊。九州民政軍事一起管,財稅人事也都管了,這樣的節度使,比大都督的權力還大多了,大都督也只管幾州之地的軍事,對本道其它三都督有監督之權而已,他們可既不能管民,也不能管財稅,更不能管人事的。”
許多官員,都有些看不懂皇帝對李超的最新任命。
“嘿,你知道陛下為什麼任命趙國公為節度使嗎?”
“這有為什麼,趙國公本就要出征靈武啊。”
“那不一樣,本來陛下就任命趙國公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讓他統領九總管出征梁師都。既然有了大總管之職,其實並不需要再加節度使職。加節度使職,可不僅僅是為了打仗方便,而明顯是要常鎮靈武的意思啊。”
一個官員低聲對著幾個相熟的官員們道,“你們再想想,原定是九位總管隨軍出戰,可今天早上公佈的名單中卻只剩下了八位總管,少了誰?”
“平陽長公主。”
“沒錯,平陽長公主不去了,我再告訴你們,聽說平陽長公主要跟柴嗣昌和離呢。”
這個訊息夠勁爆,幾個官員也都來了興趣。
“真有此事?”
“何止啊,聽說長公主還入宮請太上皇和陛下逼趙國公休妻,趙國公不肯,於是陛下才有調李超為節度使的。”
“哦,原來如此,想不到長公主居然如此了得,竟然要甩了柴紹,跟趙國公在一起啊,厲害。”
“厲害個什麼啊,不守禮法啊。”
大家都搖頭笑笑。
若是一般的女子敢如此,早被夫家打死了。哪怕是名門出身的女子,有家族背後撐腰,也得被天下唾棄。
可平陽卻是長公主,皇帝的嫡親姐姐,兼之她原本名聲也還不錯,特別是在半月談的那期訪談後,平陽長公主可是巾幗英雄啊。
對於這個獨特的女人,大家的包容心是要多一些的。
既然以前她和李超傳緋聞,大家也沒有太多批判。
可現在這種要跟丈夫離婚,還要迫情人休妻的傳聞,卻讓大家對她很不喜。這大大觸及了人們的底線。
“趙國公還挺有骨氣的。”
“看來其實還是貶官了,不過趙國公不肯折腰低眉休妻,值得佩服。”
“是啊,哪怕硬拒了長公主,駁了太上皇和陛下的面子,可就算是貶官,人家也不一樣。掛著平章事、兵部尚書、京兆尹、太子少保、太子少詹事的銜下去,一下去還是節度使。大唐頭一個啊,貶官也能貶的這麼不同尋常,滿朝文武,我只服趙國公,真的厲害!”
“使相啊!”
“畢竟玄武門首功嘛!”有人道。
“那能一樣?尉遲恭不也玄武門首功,現在還在大理寺的牢裡吃牢飯呢,聽說都已經定了,坐牢一月牢,就要流放地方當個都督。同樣是玄武門首功,趙國公去地方,那是節制九州軍政的節度使,吳國公去地方,只是個普通的都督,相差十萬八千里啊。”
有人反對。
“節制九州節度使確實好聽,還有那麼多使職,外加頂著那麼多銜頭,可你們難道不知道這九州還在敵人手裡嗎?說句實在的,趙國公這個九州節度使,現在連個落腳地都還沒有呢。”
“這有什麼,陛下不是說了給李超五萬兵馬呢,就憑趙國公軍神之名,有五萬兵馬,滅了梁師都,收復朔方九州,這又不是什麼難事。你們忘記了,人家在隴西,才一萬人馬呢,就把吐谷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