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部分

失敗了。如此一比較,如來與唐僧的高下簡直判若雲泥,真是天壤之別啊。不管怎麼說,唐僧也許是個好人,但在政治上還不是很成熟。

讓唐僧一路與孫悟空在一起,也是幫助唐僧的一個辦法。唐僧的優點是政策水平高,聽朝廷的話,缺點是有點死心眼,不夠變通,不深入瞭解基層情況,實際工作經驗不足。唐僧雖然講起大道理來一套一套的,但他對人際關係的理解主要是書本上的那一套,什麼“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自有餘”,“暗室虧心,神目如電”等等。唐僧在取經路上奉行的,不外乎是溫良恭儉讓、逢人要講禮貌,不動百姓一草一木等等之類的行動準則。他對妖怪、強盜也採取勸善的做法,試圖以德服人,想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套用到強盜身上。他不知道自己奉行的這一套,在江湖之中是完全行不通的。漫長的取經之旅使他慢慢體會到,書本上描寫的主要上是一種理想形態的人際關係。在現實中,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在取經路上,唐僧性格上的弱點多次被妖怪所利用。唐僧以後是要到高官崗位上工作的,不積累一點社會經驗、政治經驗怎麼行?這十四年的鍛鍊,對於唐僧的成長十分重要,所以啊,就讓他們在路上慢慢走,不著急,多鍛鍊鍛鍊有好處。

◆悟空對唐僧的幫助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悟空身上有很多值得唐僧學習的地方。讓他們倆在一起,十幾年朝夕相處,怎麼著唐僧也能從悟空身上學到不少東西。至少到後來,唐僧做起事情來,不像一開始那麼迂腐了。別看孫悟空沒有受過多少正規的教育,他對道法、佛法的理解上還是有一些獨到之處的,特別是,他善於打破盤中啞謎,能從書本中讀出弦外之音、自然之理,這就很難得了。一路上師徒二人講講談談,從多方面豐富了唐僧對經書的理解。在這些方面,唐僧能從八戒、沙僧身上學習的東西就少多了。

例如,在第八十五回,孫悟空提醒唐僧,“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叫他不要害怕妖怪,也不要光想著西天那點事,老老實實地把握好自己的心態就行了。又如在第三十六回,悟空對唐僧說:“師父啊,你只知月色光華,心懷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規繩也。”唐僧聽了悟空的話,“一時解悟,明徹真言,滿心歡喜,稱謝了悟空。”

在第九十三回,唐僧見前面一座高山,感到悚懼,此時,師徒之間進行了一場重要對話:

行者道:“師父,你好是又把烏巢禪師《心經》忘記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經》是我隨身衣缽。自那烏巢禪師教後,哪一日不念,哪一時得忘?顛倒也念得來,怎會忘得!”行者道:“師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師父解得。”三藏說:“猴頭!怎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麼?”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聲。旁邊笑倒一個八戒,喜壞一個沙僧,說道:“嘴臉!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哪裡禪和子,聽過講經,哪裡應佛僧,也曾見過說法?弄虛頭,找架子,說什麼曉得,解得!怎麼就不作聲?聽講!請解!”沙僧說:“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長話,哄師父走路。他曉得弄棒罷了,他哪裡曉得講經!”三藏道:“悟能悟淨,休要亂說,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第九十三回)

孫悟空看到唐僧的情緒,說唐僧把《心經》給忘了。唐僧不服,說《心經》我天天在唸,倒背如流,怎麼會忘。顯然,唐僧所說的沒有忘,是說他記得其中的每一句話,不過是能背誦的意思。悟空說唐僧忘了,是說他沒有理解其中的真正含義,特別是還不能融會貫通,身體力行,做到知行合一。唐僧反問悟空“你解得嗎”,悟空只說“我解得,我解得”,卻不再用語言來解釋,就是這個意思了。唐僧倒不糊塗,馬上明白了悟空的意思。如此一來,他對佛經的理解就又進了一層。 。 想看書來

唐僧的成佛與如來的帝王心術(6)

如來覺得金蟬子這個弟子還是比較有悟性的,不過就是死摳書本,有點教條主義傾向,不能理論聯絡實際。有些道理,如來不好說,如來說給他聽,他也不一定明白。就這樣在西天路上,讓他慢慢體會,積累實踐經驗,再由孫悟空在一邊旁敲側擊幾句,效果就很好。

另外,孫悟空那種不折不撓的精神、那種勇敢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變通的處世、靈活的心機都是值得唐僧學習的。唐僧特別缺乏“社會經驗與政治經驗”,安排他做悟空、八戒、沙僧三人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