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但悟空自己對利益的認識與上級的認識有一定的出入,這時候做思想工作就很重要了。特別是,上級要跟他講清楚,採取不同的做###得到什麼樣的不同結果,避免他犯迷糊。這方面東海龍王發揮了積極且及時的作用,打消了孫悟空消極頹廢的思想,使他振作起來,重新回到取經隊伍中。
到事業完成,如來及時兌現了對悟空的許諾,甚至把他的位置安排在觀音之上。這胡蘿蔔加大棒配合運用的技巧確實用得非常老到。
◆身份認同的轉變
用利益引導行為,比赤裸裸地使用暴力手段顯得文明很多,而且在很多方面更為奏效。不過僅靠利益來引導行為,也有其缺陷。孔子說得很清楚,“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①。用政策來管理、領導,用刑罰來整治、規範,人民只求免於刑罰懲罰,卻失去了廉恥之心,而且即使對政刑,他們也是心存僥倖,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利益引導的特點在於只能約束外在的行為,而不涉及內心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不做壞事是因為外部的約束和激勵,而不是因為心理感情的塑造和改變。人們主要只根據利益來行事,有很大的缺點,在於隨時要注意不同人之間利益的平衡,而利益總有擺不平的時候。因此孔子說:“放於利而行,多怨”②。認為一切都依據利益來行事,會導致很多怨恨。
①《論語?為政第二》。
②《論語?里仁第四》。
利益的作用有時而後窮,也不能總給人以胡蘿蔔吧,而且老給老給的結果,是人的胃口越來越大。從弼馬溫到齊天大聖再到大鬧天宮,雖然有人事安排方面的問題,利益擺不平而招致悟空的怨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胡蘿蔔也有不能發揮作用的時候和領域。比如,孫悟空成佛以後,用什麼利益來繼續約束他呢?吊人胃口的東西總有不夠用的時候啊。最理想的情況是,讓他成為體系內的成員,自覺地以維護體系的利益為他的利益,這是更為經濟和穩定的狀況,其關鍵的是改變悟空的身份認同。
孫悟空是如何被成功改造的(3)
身份認同的變化,意味著孫悟空改變了對自己身份的看法,同時接受與新身份相應的價值觀念體系。從經濟學的意義上講,這將改變孫悟空行為的內在約束。此時,他會把天庭的正統規範內在化,從而產生一個被內化的懲罰系統,這樣,即使他違反規範能帶來物質上的利益,也會使他產生心理上的痛苦,從而構成一種內在的懲罰。
也就是說,新的規範被內化後,遵守它能夠帶來效用,而違反它則會帶來心理上的痛苦,這與物質產品能給人帶來效用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規範的內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旦遵守它成為一種習慣,則遵守它的成本會大大降低,而違反它的成本明顯升高。透過習以為常而使規範內在化,可以減少服從的成本。
讓內在的賞罰起作用,也是一種利益引導,但這個利益引導來自孫悟空的內部,是他自己對自己的約束,而不是外在強制或外部利益激勵的結果。在取經的早期階段,悟空可能會在心裡罵觀音,但在後期階段,他不僅會在行為上(出於利益考慮)尊重觀音,而且會在內心尊重觀音。這就是僅僅靠利益的外部激勵不能起作用的地方。所謂“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就是因為身份認同沒有改變,利益刺激一結束,真實的態度就出來了。
從《西遊記》的內容看,孫悟空身份認同變化的線索是很清楚的。
當東海龍王向孫悟空講圯橋進履的故事時,悟空沉吟良久,他有什麼可以沉吟的?如果回去做妖仙,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成本。而繼續保唐僧取經,卻要經受很大的考驗,還要受唐僧的氣。如此看來,選擇取經之路,代價更高,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權衡,從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只能說在此時的孫悟空看來,取經後得到的收益要大於繼續在花果山佔山為王的收益。而他此時並不知道取經後就能成佛,能知道的只是那時會修成正果,被體系認可。顯然,至少他已經不再認可以前佔山為王的做法了。
認同的變化是開啟一個大門,當此之時,悟空的認同變化還只是剛剛發生,但進了這個大門以後,會不斷有後續的變化,如滾雪球一般,透過時間的積累,最後產生巨大的變化。這個累積的過程之所以能發生,是因為他的思維方向發生了變化。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①。仁很遙遠嗎?只要你真想要它,它就會來的。同樣,只要孫悟空真心想進入體系內,他就能做得到。
①《論語?述而第七》。
東海洗澡一事,清楚地標誌著悟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