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斂並不被人推崇,彰顯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才能跟上時代與時俱進。這幾個月,他時常聽到謝安、王羲之等與別人清淡,辯駁,所見都是高水準的當世名流文士,耳濡目染,他與人辯論的能力也大有進展,駁倒這個和尚也不是難事。他跳下車,往裡面狂擠,一路高喊:“讓一下,我有事要問法幽大師。”
圍觀的人見他大聲嚷嚷,又說有話要發問,便互相讓一讓,讓他擠了進去,講經的法幽也停了下來,萬眾屬目望向他。
“施主有何疑義?”
“請問大師,你今日早上吃飯沒有?”
圍觀的人見他問這樣的問題,不由哄的一聲笑起來。法幽倒有幾分定力,等鬨笑聲停息,這才平靜地說:“自然吃過了。”
“如果幾天不吃飯又會怎樣,還能講經嗎?”
“貧僧修為尚淺,若幾日不食,將肚飢力疲無以為續。”
“大師認為事間萬物都是空的,都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存在,可是這肚子並不因恩想的空或不空它都會餓,幾天不吃就餓死了。如果大師的理論是正確的,大家不要去想肚子餓的問題,肚子就不會餓了,不必吃飯了,不必勞作了,也不必講經坐禪了。不知大師何以教我?”
法幽急得臉都紅了,他說的只是一種理論,上來辯駁的人大多也是以理論經義來駁,可是周全用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似是而非地把他的理論擊破了。經不起事實的考驗,空談理論又有什麼用?所以法幽一時說不出話來。
後面一個和尚站起來施了一禮,“小僧是心無宗的慧觀,深同施主所言,本派認為:一切思惑皆屬虛妄,事間萬物才是實有,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
慧觀的“心無宗”理論接近於現代的唯物主義。當時佛教雖然興盛,但傳入中國還沒多久,由於語言障礙、經文理解不同等因素,造成了五花八門的流派,各持一見,爭論不休,在當時多達“六家七宗”。但相對於現代佛說來說,無論哪個流派的理論都有很大的漏洞,周全雖然不懂佛法經文,卻也能找出他們理論不妥之處。
周全正在興頭上,乾脆連慧觀也一起駁了:“你這觀點也不完整,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是不因人的思想而存在的,這個觀點正確;但思維並不是空的,思想與七情六慾是與物質世界同存的。請問你手中的是什麼東西?”
慧觀道:“木魚。”
“木魚從何而來?”
“木匠名師雕琢而成。”
“如果這個木匠頭腦中沒有木魚的形狀,他能雕琢出木魚嗎?你說是先有木魚,還是先有木魚的意識形態?”
慧觀楞在當地,周圍先是一片輕聲議論,接著響起大片叫好聲和鼓掌聲,平日的辯駁,都是在經典上繞來繞去,爭上半天沒結果,很多普通訊眾並沒有真正聽懂,象周全這樣,三言兩語就把高僧駁倒的情況是很少見的,不少眼光已經變得熱切和崇拜。掌聲如潮,周全拱手作圈,向四周致意感謝。
接著又有兩個三老和尚出來辯論,也是三兩句就被周全問得啞口無言,觀眾更是掌聲不斷。周全有些搞不明白,這麼簡單的道理,應該平常人都懂,為什麼高僧反而不懂,學了佛法反而不懂,並且要說那複雜無比。也許這些和尚只是為了出名,才在這裡擺場子吧?
突然一個聲音說:“世上本無木魚,因了名師雕琢才有了形體,是以‘有’乃是從‘無’中產生,先無而後有,無才是一切的本源。”
這個聲音並不高,但在雜吵的聲浪中卻人人都聽得清清楚楚,於是立即靜下來。周全尋聲望去,不知何時,一個瘦小拗黑的的和尚已站在他身邊。這和尚長得矮小乾瘦,臉比牛夢還要黑幾分,高額頭,塌鼻樑,說貌不驚人那是在讚美他了。但他的眼晴卻很亮,有著無限的深遠,就如望著天空的星星一樣悠遠、神秘。
周全道:“錯!這木匠是在其它地方見過了木魚,所以心裡才有木魚的意識形態,它還是從有而來。‘無’從來都不能產生‘有’,而是從一種形態轉化到了另一種形態,或者是從看不見的形態轉變為可以看見的形態,卻並不是從無中生有。”
“既然看不見,你如何證明它存在?”
周全說:“我沒讀過多少佛經,不懂什麼經典,但好象佛祖有說過一粒沙裡便是一個世界,又說一滴水裡有十萬生靈,那麼這水裡的生靈你能看到嗎?沙裡的世界你能看到嗎?可是你能懷疑佛祖說過的話嗎?”
黑和尚也不急,微笑著問:“你說不是從無中變來,世界卻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