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口號,強調撥亂反正,糾正“左” 的錯誤。

改革,頓時成為舉國上下的共同呼聲。

然而,農村改革非常艱難。當時,“兩個凡是”和“按既定方針辦”的“左”的思想仍有很大市場。就在*上述講話前,當時黨的主席和管農口的政治局委員陳永貴等,正在主持召開普及大寨縣工作座談會,佈置以昔陽縣為榜樣,學習大寨經驗,向大隊核算過渡。會後,*中央印發49號檔案,明確規定:“向大隊核算過渡是大勢所趨,各級黨委態度要積極。”於是,1978年,在我國農村改革的號角剛剛吹響的同時,普及大寨縣、向大隊核算過渡之風也席捲全國。各地農村敲鑼打鼓,高舉學大寨的旗幟,轟轟烈烈掀起窮過渡高潮。廣大農民長年累月揮鐮灑汗,與大自然鬥爭。然而,他們的成果繼續被大呼隆和瞎指揮吞噬了。

二、窮則思變。歷史上窮得出名的安徽省鳳陽縣農民,大災之年被迫搞起了借地度荒和包產到戶的試驗,奏響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曲。於是,鳳陽和昔陽成了獨木橋和陽關道的方向之爭、道路之爭的焦點,舉國轟動。萬里說:是與非,靠實踐檢驗1978年…1979年,我國連續地遭受多種自然災害。地處淮河和長江兩岸的安徽省,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家鄉……鳳陽縣,情況更為嚴重。頻繁的天災,加上“左”的政策,使農村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大批農民身背“鳳陽花鼓”走四方,靠說唱行乞度荒。1956年…1978年,鳳陽縣先後吃國家返銷糧4億斤,接受國家投資和貸款達1�36億元,是典型的“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縣”。1978年,面對歷史上罕見的大旱,人們對依靠人民公社大呼隆勞動、共同度荒喪失信心,繼續外流行乞。這一情況,在全省帶有普遍性。爭生存、保太平,已成為各級領導的當務之急。秋種時,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省委第一書記萬里,眼看無人下地播種,只好主持省委會議,冒著政治風險決定:集體無法耕種的土地,可以借給農民種,誰種誰收。並從集體耕地中,給每人借一分地種菜度荒。

中央五個農村一號檔案誕生記(2)

鳳陽縣馬湖公社在傳達貫徹省委決定時,群眾堅決反對繼續搞大幫轟的勞動方式和吃“大鍋飯”的分配辦法,強烈要求實行“分組作業,以產計工,費用包乾,節約歸組”的生產責任制。他們懷念1960年初實行過的生產責任制。那時,為了戰勝三年自然災害,鳳陽縣曾搞過類似包產到戶的“責任田”,效果極好,一度受到中央領導人*、鄧子恢等支援,後被作為“分田單幹、走資本主義道路”橫遭批判。好辦法雖然夭折,但農民們記憶猶新。

這次,幸好縣委書記開明,他體察民情,不僅沒有反對,反而贊成。但要求先搞試點,不聲張,不推廣。結果試驗成功:大災之年,全縣的社隊都減產,唯有馬湖公社10個試點隊未減產,而且有2個隊增產。訊息不脛而走,事關重大,立即招來了省和中央有關部門的調查組。福兮禍兮,幾經爭論,調查組還是給予了肯定。

無獨有偶,不久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又秘密搞起了包乾到戶。18戶農民簽字畫押。發誓守口如瓶,不對外講。如被查出,隊長坐牢,大家集體養活其全家老小。但訊息還是走漏了出去,公社幹部匆匆向縣委彙報,說小崗分田單幹,搞資本主義。

縣委書記聽完彙報後,長嘆一聲,搖搖頭說:他們窮“灰”了,還能搞什麼資本主義?就讓他們搞到秋後再說吧!

縣委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大大保護了小崗。秋後小崗生產竟出現了驚人的奇蹟,糧食總產量為上年的4倍。這個合作化以來23年從未向國家貢獻一粒糧的“三靠隊”,包產到戶頭一年,第一次就向國家貢獻糧食3萬斤,油料2�4萬斤,農民收入每人平均達311元。

鳳陽的奇蹟,使人們思想開竅,看到了農村改革的希望,也啟迪了領導幹部的思想。安徽省委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經過激烈的鬥爭,制定了《關於目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定》草案,簡稱“六條”。其主要精神是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允許和鼓勵農民搞家庭副業,產品可以到集市出售,農活可以責任到人……安徽的“六條”是粉碎“四人幫”後,我國農村改革開放中最早的一份革命性檔案。獨具慧眼的*,雖然剛剛復出,擔任*中央副主席,但看到這份遭爭議的檔案後拍案叫好,立即毫不遲疑地支援。1978年,他出訪巴基斯坦途經四川,特地向當時的四川省委書記*推薦“六條”。四川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