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名人出書”不應太匆匆,但有了這一股潮流,負責的批評家能本著營建和諧,悉心指教甚或嚴辭點評,都是為這一潮流添光加彩的好事和善舉。
斷不至於像某博士在報上所言,“什麼烏七八糟,我從來沒看過。”我把這句“名言”理解為言出幽默宛爾一粲。否則,無限遐思,就會誤認為我們的教育體制是不是也出了偏差。
言歸正傳。張一玲、林金榮兩位女秀才幫我“再立新功”,並且猶如陳軍般的全力以赴,與我切磋,選題立意,一章一節都極盡思謀,我也算燈下苦熬,半年寒窗,三十萬字的文稿絕非吹灰之力可成,箇中辛苦與壓力、希望與不足、努力與困怠、寫作與職場之勞、居家與外出奔波,緊鑼密鼓,無暇稍息。讀者諸君,在下當時已近花甲,就算抄錄三十餘萬字,也很費力,何況這本書的文字仍由我心淌出。《歲月情緣》於2000年問世,本待再現輝煌,卻風波陡起,枝節旁生,就算我一千個不情願,也竟至被請上法庭,第一場法律風波開始了。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1)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是我學生時代必讀的文學範本。
如果我現在朗誦這篇散文詩,精、氣、神,均不能抒發作品高亢、激昂、響徹行雲的氣勢了。前不久,有個晚會邀我朗誦郭老寫的話劇《屈原》中的臺詞選段《雷電頌》,我坦言不能勝任。我的心目中深懼驚濤駭浪,“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洞庭湖水在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描述中也令我“滿目蕭然”了。
我尤其懼怕海上的巨浪,如果是海嘯那就更聞之色變了,我也怕那大江大湖無風波湧的茫茫聲威。
但在玉淵潭邊漫步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情景僅使我的情懷微蕩,我喜歡在這波瀾不興,碧水微瀾的景色裡,放飛心兒的暢想,回憶以往的歡樂,期待未來的溫馨。
2000年以後,我的處境當然不是太平洋海嘯,也不是檣傾楫摧的洞庭湖的“濁浪排空”,但恰似玉淵潭的湖水被莫明其妙的東西南北風颳起一片白色碎浪。
孟郊曾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若不賞,歸臥故山丘”之慨,曹雪芹亦有“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之嘆,俄國作家妥斯托也夫斯基的處女作寄出之後,準備在不被出版社接納,將走上絕路之際,夜半驚魂,一陣拍門聲後,出現在他面前的竟是當時在俄國文學界“一言九鼎”的權威評論家別林斯基,這位泰山北斗,激動地說:“果戈理又出現了!”
我無從在文學、文字、才情、影響上,與這三位中外歷史文化名人相望,但對自己已經開始寫作,出版了《歲月》兩部作品且遂後引起20世紀末中國文學出版界的一股熱流也頗自得。
在拙作中,我曾引用過我於1978年在白帝城碑林中看到楷書鐫刻的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並已記住“得意不宜再往”這句話。
期盼再續新篇,再次暢銷,心中隱隱的盼望,這就是“得意而又想再往”了。違反古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得意再往”按常人理解佔便宜沒夠。
《歲月情緣》首發25萬冊,這一數字固然體面,首發比《隨想》多了7萬冊,這等於是捲土重來,應該說這本書,下了比《歲月隨想》更多的功夫,但卻少了新意,有點老調重彈。雖然在二位才女的要求下,我在行文時比上一本書下了更大功夫,但少了那份我所追求的行雲流水的率性。
此處我說的是我追求的,並非已達是境。
文人嘛,還要莊敬謙遜。不過,太過斟酌,雖使詞彙更多姿和語句更華麗,的確是少了那份自在。這使第二本書追求更完美反而又有了不足之處,不過總的來看我仍滿意。
但出第二本書時,我身旁多了一些審視甚至挑剔的目光,第一本書的出版前後,產生的未可預知的效應,是十分吸引人們眼球的一件事。因此,這第二回的出書時就有一些特別的目光了,但對這本書,至今還沒挑出太多的毛病,不過我自己太熱衷於外部的熱鬧了。在促銷上走了偏鋒,不是像以往只在新華書店籤售,而是多了商業色彩與商家聯手促銷,他賣貨我籤書。說到籤售,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作者並不是自產自銷者,無非是書店或商家從出版社以低於市場價折扣買進,他們或賣或給買自己商品的人送一本書,促銷自家商品,本無可厚非,但這種場合,我的出現,別人會怎麼看就不好說了。其實我一分商家錢也沒掙,純屬賺個人氣,賺個名聲。但在山東出了情況。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