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了數人的代價便燒燬了夏軍十餘萬大軍的糧草,逼得李元昊灰溜溜的退兵。
雖然此戰渭州的損失也不少,守城軍民五萬餘人死傷大半,但夏軍的損失更是巨大,十二萬人來攻,只有五萬多人回去,可謂是元氣大傷。
更重要的是,此戰的戰略意義非同尋常,原本兩國之間秘密進行的和議都是鹹淡亂扯的空談,夏國佔據優勢之時自然是獅子大開口毫無誠意,宋國對於苛刻的條件也不會答應,雙方互相扯皮;但是經過此戰之後,勝負的形勢逆轉,加之元昊兵敗之時,范仲淹在鄜延、環慶兩路全面出擊,將李濟遷配合李元昊攻擊渭州而牽制佯攻的三萬大軍一路追擊壓縮到宥州城中,將環慶鄜延以北的十餘座城寨盡數收復,更加讓西夏難受不已。
由此,雙方的談判也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夏國使者開始認真的對待起雙方的談判,相反,對於宋朝而言,朝廷上卻出現了不同的兩種意見,一種是以呂夷簡杜衍夏竦為主的主戰派,三人聯名上表,請趙禎下旨,命西北各路乘勝追擊直搗黃龍;而另一派則是晏殊歐陽修范仲淹韓琦等人,主張抓緊擬定和議,確保邊境安寧,邊境四路恢復生產,同時修戰備,建立立體的邊境防禦網路,也讓大宋的緊張的財政鬆一口氣。
趙禎沒有急於表態,他心中有個重要的人的意見還沒徵詢,那便是蘇錦,此戰的最大功臣是蘇錦,親歷此戰之人最有發言權,而且處於對蘇錦的尊重,也不能不徵求一下他的意見;再加上趙禎要親自嘉獎此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