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靈車發引,百官恭送,直到谷林地方安葬。那谷林地方的左右是個極熱鬧之所在,但是群臣仰體帝堯愛民的厚德,一點不鋪排,一點不騷擾,謹謹慎慎的就將帝柩葬好。所以後世有兩句記事的史文,叫作“堯葬谷林,市不改肆”。比到那後世之人,一無功德於民,而安葬的時候,拆民房屋,佔民田地,毀人墳墓,弄得來人民流離失所,忿怨自殺,那個仁暴,真有天淵之別了。閒話不提。
()免費TXT小說下載
且說葬事辦好,百官回到平陽,最緊要的,就是這個君主繼承問題。但是大家都屬意於舜,不過此時正值居喪,不忍提及,細細考察舜的言語舉動,除出悲悼帝堯之外,一切無異於平時,究竟不知道他的心思對於這君主大位是有意呢?是無意呢?亦不好探問。忽忽三年,帝堯喪畢,大家正要提議這樁事情,伯益適因有事,到舜那邊去商量。
舜的家人回覆道:“太尉昨日親自背了包裹出門了,不許我們跟隨,說道要到一個地方去轉一轉就來。臨行時,有一封信交出,說如有政府裡的人員來,可將此信交與他。”家人說罷,將信呈上。伯益聽了,大為詫異。展開一看,原來信上的大意說道:某受先帝特達之知,以匹夫薦升至攝政,某感激先帝之知遇,又慨念先帝之憂勤,所以不慚愚魯,不辭僭妄,毅然擔任斯職,下以濟百姓之困窮,上以釋先帝之憂慮。自古以來,天下大寶,必傳子孫或傳同族,從無有以匹夫而繼承君位者。某何人斯?敢膺非分!好在此刻元子丹朱諒陰之期已滿,可以出而秉政。某謹當退避,尚望諸位同僚,上念先帝之恩遇,協力同心,輔佐少主,則某雖去國,猶在朝也。
伯益看完,非常驚慌,即來報告於他的父親皋陶及棄、契等。大家商議一會,沒有辦法,檮戭道:“既然太尉如此居心,我看他一定深居潛藏,要去尋他,亦未見得能尋到,就使尋到,斷不肯決然就個君位。我看恭敬不如從命,我們竟擁戴丹朱做天子,如何?”
大司疇棄道:“這個萬萬不可。先帝以為天下是個公器,不是個私物,所以在位幾十年,憂心不解。得到太尉之後,其優方解。先帝雖崩,我們仍當以先帝之心為心,假使我們擁戴丹朱,那麼先帝幾十年欲禪位太尉之苦心豈不盡付流水?我們何以對先帝?況且丹朱庸才,先帝深恐他以為君而召禍,我們如果擁戴他,更何以對先帝呢?”
叔達道:“大司疇之言固然極是,但是太尉既然不肯就天子位,假使一定要去強迫他,勢必至於潛藏隱遁,終身不出,那麼國家之損失很大。我看不如權推丹朱即位,再訪求太尉,請他出來輔政,豈不是兩全其美。”
大司馬契道:“汝言雖有理,但是丹朱性傲,肯不肯專心聽從大尉是一個問題。況且丹朱慢遊之習慣至今未改。太尉雖系元勳懿戚,到那時君臣的名分一定,又將奈之何?萬一將來失德累累,遭諸侯百姓之叛棄,豈不難堪!先帝不傳子而傳賢,一半亦因為這個原故。我看還以慎重為是。”
大司空禹道:“照理而論,先帝既屢有禪讓之議,我們應當推戴大尉。但是以人情而論,大尉受先帝殊遇,與丹朱又系至親,應該讓給丹朱,兩項都是說得去的。但是還有一層,天下諸侯及百姓之心究竟如何,我們應該顧到。僅僅我們幾個大臣說擁哪個,戴哪個,恐怕不對呢。”大家聽了,都以為然。
於是議定,一面到處去訪尋太尉,一面仍舊同心協力,維護這個無君的政府。對於君位問題,只好暫且不提。湊巧帝子丹朱此時亦忽然覺悟了。他心中暗想:“父親當日既然苦苦的要拿天下讓給舜,舜三十餘年的治績已深入人心,天下諸侯的心理都向著他,我如何與他爭得過?現在他雖說避開讓我,但是我哪裡可以挨在這裡呢?不如我亦避開了,試試天下諸侯的心。倘使天下諸侯因為尋舜不著,而仍舊找著我,那麼我當然名正言順的做天子,否則我避開在前,亦可以博一個能承先志的美名,又可見我之能讓,豈不是好!”想罷,便將此意和大司疇、大司馬兩個伯父商量,二人非常贊成。於是丹朱亦避開了,他避的地方,就是房。按下不表。
過了幾日,忽報東方有十幾個諸侯來了,秩宗伯夷忙出去迎接招待。那些諸侯向伯夷問道:“某等此來,專為賀太尉登極而來,未知太尉何時登極?某等可以預備朝覲。”伯夷便將舜避丹朱、不知所往的情形說了。那些諸侯道:“大尉亦未免太拘泥了。這個大位是先帝讓給他的,棄而不受,何以仰副先帝在天之靈?況且四海百姓無不仰望大尉早登大寶,現在如此百姓亦都失望。既然太尉出亡,某等在此,亦屬無謂,暫且告辭,等大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