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我們發現教育在退步,教育的氛圍比以前還差。

作者補記“窮國辦大教育”,這是教育界評價今天教育發展的基調,這個基調決定了很多的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與此同時,在我們國家,與“窮國辦大教育”相對應,有一句口號,叫“再窮也不能窮教育”,感覺教育很受領導重視似的。後來大家發現,越是口號叫得響的,往往越是執行不了,或者執行難度很大。而到現在,有學者已經質疑,“不窮也要窮教育”(《國家財政難道“不窮也要窮教育”?》,王東仁,《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7月1日。)。以下資料來源於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向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所作的關於2004年中央決算的報告:2004年全國財政收入達到26396�47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完成預算的12%;全國財政支出28486�89億元,增長15�6%,完成預算的106�4%。根據報告提供的中央財政支出決算表,教科文衛支出,僅完成預算的89%。

陳丹青二十多年前國家非常窮,可是對教育比今天重視得多了。當時“文革”浩劫剛結束,大學停辦十年,鄧小平立即提出恢復出國留學,教育部立即實行擇優錄取政策,各學科迅速恢復……全國上下,教育復興的願望、年輕人的求學慾望空前高漲。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可能我們有一個錯覺:教育早已走上正規,歷史問題早已解決。看哪,該做的都做了,當今教育多麼繁榮啊!同時,二十年改革開放,又不斷髮生許多新問題:三農啊、就業啊、腐敗啊、環境生態啊……我想,教育問題的緊迫性會顯得次要,至少不如二十年前那麼緊迫,那麼刻不容緩。

作者補記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20世紀末達到4%,達到發展中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平均水平。計劃、財政、稅務等部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認真加以落實。那麼,按照法律規定,到20世紀末,也就是1999年,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就應該達到4%,事實又是如何呢?據教育部的官方統計,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從1998年的2�59%提高到2002年的3�41%,教育部在釋出這一訊息時,感覺是進步很大、成績很大(《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重達3�41%》,溫紅彥、丁偉,《人民日報》,2003年9月20日。)。4%其實不是一個高的比例,因為全世界在教育上的投入佔GDP份額的平均值是5%,發達國家以及某些迅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都高達或超過了6%。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詹姆斯·海克曼就說:“中國各級政府現在大約把GDP的2。5%進行教育投資,同時把大約30%的GDP用於物質投資。在美國這兩個指標分別為5。4%和17%,在韓國分別是5。7%和30%。”(《中國應重視人力資本投資》,詹姆斯·海克曼,《21世紀人才報》,2003年1月6日。)人們常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從教育這件事上,我們發現,其實,從上到下,根本就沒有人把政策當真,把法律當真。白紙黑字的條款不可謂不周到不細緻,但那僅僅是條款,不必太當回事。2003年,江蘇省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191�4億元,佔GDP的比例為1�89%,低於上年0�09個百分點。就這一比例,不就有“學者”和“專家”跳出來說,4%的比例不一定科學麼?其理論是江蘇的GDP很高,哪怕是1�89%,其教育經費投入還是穩居全國第二位。(②《教育佔GDP的4%是否科學免費義務教育是必然》,鄭春平,《現代快報》,2005年5月19日。)

原因2:國情的塑造力

我們不能質疑教育國有化,而是應該認真檢查,在教育國有化的近百年過程中,哪個階段、哪種做法奏效或不奏效?

第6節:國情的塑造力

中國有中國的國情,不要一味地說國外這樣國外那樣。

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學習西方,簡單地說,就是在學美國,因為美國的高等教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很多在美國看似能奏效的東西,在我們這裡並不能奏效,甚至變得可笑。

2003年,我按以前的通訊地址聯絡一位長江學者。接聽電話的人,對來電感到十分吃驚:他早已經不幹了,又回到國外去了。吃驚的其實應該是我,這位長江學者在國外學術界享有盛名,一年多前回國應聘長江學者,當時他的雄心壯志讓我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