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96部分

:“那那件事…,那你怎麼辦?”

“我?嘿嘿……”齊清源笑道:“你以為繩子上就一個螞蚱啊?”他說到這裡又陰惻惻的笑,點上一支菸後才道:“還能怎麼辦,壯士斷腕罷了。”(未完待續。。)

壬卷 家與國 第十五章 尷尬

雖然非常明瞭復興會並不代表任何民眾的利益,只在乎本身團體的利益,但楊銳還是杜絕貪汙在復興軍中蔓延。之所以如此,不是他嫉惡如仇,容不得貪汙,而是因為戰爭遠未結束。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復興軍就墮落成甲午淮軍那般情形,到時候不說不能獲撈到好處,怕是連北庭和外東北也要丟了,這是他絕不容許的!

他覺得自己來到這個時空的目的,不單是要將越革命越混亂的中國拉出深淵,還有一個責任就是帶領整個國家走向復興,不再讓這個國家的人民像後世那般,為了一些印有‘dollars’以及‘the。’的綠紙成為任勞任怨的奴工,重演八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故事。後世真是沒半點辦法的,按照那種產業 價值分配,除了政府重稅,根本就不可能去研發高階科技,而缺少高階科技支撐,國家則會永遠處於產業價值鏈底層。

也許有人會認為假以時日,終有趕超的那一天,但這種話在楊銳看來只是騙阿q罷了。便如計算機產業一樣,當美國人樹立了計算機產業標準,你的任何努力都只在他所營造的空間之內,在這裡,他是可以改變所有物理規律的神,而你只是人,結果是必輸的;而當你要另搞一套,則會諾基亞對蘋果——不相容。一個後發的、容量狹小的潛在市場,去挑戰一個成熟的、規模巨大的市場,結果也是必輸的。

二戰中。中國必須確定自己的勢力範圍,率先開展第三次科技革命。雖然後世的資料殘缺不全、過於籠統,但再籠統方向也是正確的。科學研究最重要之處不是找到辦法。而是發現問題。因此,楊銳所定義的復興不是領土擴張,而是在中國獲得科技優勢後,能建立並穩固那種只能靠戰爭才能破壞和奪取的產業標準。

基於這一點,中美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於是如何保衛國家、保護高新產業發展就顯得至關重要了。以戶部的預測,以百分之七的年經濟增長,到神武三十年,也就是耶穌歷1941年。中國的gdp將達到一千零四十億華元,可美國在神武二十年gdp就將超過一千億美元,到神武三十年,gdp必定超過一千五百億美元。以此核算,中國僅僅是他的三分之一,並且工業gdp還在這個比例之下,唯有加上日本,工業gdp才能超過他的三分之一。

真正可能拉近彼此差距的,只能是1929、或者提前一些的世界經濟危機。沒有抗日戰爭的刺激。沒有、或延緩納粹挑起的戰爭,美國將耽誤十年,也許產業規模依然龐大,可科研在這十年內將是停滯的。唯有在這段低谷時期中疾行。中日的工業產值才可能接近美國一半。當中日以一艘航母對抗兩艘航母、以一架飛機面對兩架飛機時,更需更好的指揮官、更有效的戰術、更先進的武器、以及更科學的內部管理,戰爭才有贏的希望。

當然其他穿越者一樣。還有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儘早弄出原子彈。但問題是誰能擔保在美國人挑起戰爭前原子彈就能研發出來?即便原子彈研發出來了,那也會遇到和後世蘇聯一樣的困境。即在美國艦隊控制海洋的情況下,怎麼將原子彈扔到美國去?難道丟到近一點的阿拉斯加?

不管有沒有原子彈、不管美軍能不在中國大陸建立灘頭陣地,只要美國海軍控制了海洋,掐斷了中國對外貿易、對外輸出標準的通道,那這場戰爭就是輸了。產業的競爭,是全世界有多少市場支援中國與有多少市場支援美國的競爭,是兩者勢力範圍內的經濟總量、優質原料地的競爭,一旦被美國海軍堵在大陸上,那有再多的原子彈也是白搭。

十月十五在銀安殿舉行的常委會擴大會議上,聽蔡元培用虞自勳草草寫就的中國汽車產業成本調查報告反駁之前常委會上提出的中美矛盾論,楊銳很是不悅,且越看他越噁心。在他冗長的發言結束後,主抗大梁的徐華封搖頭道:“孑民所言,我不認同!我覺得我們所說的不是同一件事情,你所提的只是成本可以被關稅所抵消,可我所說的是通化生產模式最終將取代福特生產模式,最終葬送美國工業。

這是生產模式、生產理念的競爭,隨著此種生產模式的擴張,決定的是中國製造佔領全世界,還是美國製造佔領全世界的問題。或許成本可以用關稅抵消,可質量可以用關稅抵消嗎?便如孑民你,如果當時你乘坐的是奧迪轎車,你遵守交通規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