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1部分

楊銳斷然之後再打比方。“我想愛犢之情,人皆有之。我不求復興會如何如何,也不求大中華國如何如何,我只想著有些人、有些詩書禮樂、文字典籍是否能永遠流傳下去?我想這不是痴心妄想吧,先生既然對前清都永不忘懷,又怎能割捨這數千年文明呢?”

王國維本來實事求是,對於復興有一說一,現在聽楊銳以孩子做喻,他沉思後終於坦言道:“太炎總理反歷史而行之,決議分封,或許是解決之策。不過,這隻能行於關外,不可行於關內。”

“哦。”王國維對分封的認同幾個月前楊銳便知道了,但此時聽他說分封不可行於關內,便又問道:“為何不能行於關內?”

“大人可知此次…此次京師驚變各省之不同?”王國維問道,而後又自答,“最慘烈者為河南、山東、直隸、陝西、甘肅五省,次為山西、四川、雲貴四省,再次為兩湖、江蘇、安徽、江西五省,最輕者為浙江、兩廣、福建並臺灣五省。

兩廣閩浙臺灣等地,鄉間祠堂密佈,又素來排外,對朝廷政令常陽奉陰違,其等同於部落分封之效;而河南山東陝西等地,宗族早無,縣內唯剩地主士紳,可土改之後,士紳沒落、農會橫行,故上令執行最速、藉機牟利。

無祠堂者無宗族,無宗族者無禮制,無禮制者無尊卑,無尊卑者無教化,無教化者無民德,無民德者實不能託付復興之望。又言部落之民,雖茹毛飲血、蠻橫愚昧,卻大多質樸淳厚、耿直豪爽;城邦之民,雖粗鄙無知、猶帶野蠻,卻常敬天畏地、難為利惑;王國之民,雖漸通世故、日入奢華,卻能守信重諾、尚文重節;唯帝國之民,雖繁文縟節、仁義道德,卻卑劣苟且、陰毒狡詐。此等臣民,只能威壓、無法教化。

關外之地,多為部落之民,行分封之策,必有所成;而關內祠堂密佈之地,亦有希望,只是多半要嚴厲管束、以廣教化……”(未完待續。)

壬卷 家與國 第四十四章 轉身1

王國維有一股濃重的酸儒味道,若不是知根知底,楊銳早就端茶送客請他出去了。現在細聽他所說,還是略有所得的,特別是東南宗族,那是楊銳之前忽略的東西。土改的時候他聽信岑熾之策,未動宗族地畝以求其能對抗洋教,現在不想當初留下宗族卻有這等效果,看來岑熾和章太炎等人很早就理念一致了。

通化之變和京城之叛對楊銳影響極大,前者是信任之人忽然背叛,後者則是信任之人無所作為,以致蔡元培殺人如麻,差一點把整個國家毀掉,所以他如今誰也不完全相信、對誰都留存幾分懷疑。京城禁衛軍司令王孟恢故後的接任者,不是復興會內任何一人,而是他於後世熟知的吳佩孚,他認為這個極為講究氣節的北洋將帥值得信任。

楊銳如此,復興軍內的將軍們對老師在保定的佈局也極為震驚,他們不知道在復興軍之外還有稅警城戰軍這種部隊,而且它就是針對復興軍叛亂的。得知這個情況的諸人都有些感慨,不過齊清源之事又讓人無話可說——誰能想到齊清源這傢伙會忽然扣押所有人,準備叛變呢。

老師與學生、導師和追隨者,雙方事後的關係忽然變的僵硬,即便最調皮的陸夢熊,也開始正正經經發電報,生怕做出什麼事情讓楊銳犯忌諱、起疑心;而一直在病中的楊銳並未發現這些變化,正如此時發現岑熾的立場和章太炎等人潛在相同一樣,他覺察到了很多以前不太注意的東西。

王國維平常少言寡語。但這次卻說得不少,宗族讓人眼前一亮。部落、邦國、王國、帝國四民之說也有些新意,只是他不斷的重複教化、注重德行。楊銳下意識的認為他這是酸儒毛病又犯了,所以聽到最後忍不住問道:“靜安先生說要重禮制和教化,這到底是為何?它們又有何作用?這難道不是一種愚民之術嗎?”

“這……”被楊銳一問,王國維忽然噎住了,雖然早知復興會的反儒立場,可現在被楊銳直斥教化禮制為愚民之術,還是讓他難以接受。好歹楊銳總理,且對他、對光緒帝遺族多有照顧,他才沒有拂袖而去。花了好一會時間。他才道:“教化是為了使人恪守禮制,而禮制則是……”他忽然想到入職前的那些培訓,便改口道:“禮制則是為了團隊合作。試問大人,若政府中人人都為所欲為,且不服號令,還想盡辦法爭權奪勢,那會如何?”

王國維打得比方只是團隊,他見楊銳還在思索,不得不像狂生一般做驚人之語。再道:“大人,若是一個國家叛亂,只是反貪官不反皇帝,那會如何?”

“那就不是改朝換代了。這只是…只是換一屆政府罷了。用現在的話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