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的,這樣的建設速度在一個偏遠地山村來說卻已經算得上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了,再加上這樣的村子還能叫村子嗎?叫鎮子還差不太多,對於這些將房子還有土地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村民來說,這無疑是趙家村家業興旺的徵兆了。
有這樣的速度,一來是材料人手都很充足,二來嘛卻要得力於趙石發明的一樣東西了,這樣東西在後世七十年代或是更早出生的人來說再是平常不過。但在八十年代後出生地城裡人卻就很少能見到了,“洋井”這個東西在看到過實物的人眼裡自然是不算什麼的,無論是結構,還是原理都是普通之極的,但在這個普遍的應用轆轆來作為取水地主要手段的時代。卻只能用鬼斧神工來形容了。
人們怎麼也想不到,將一根鐵管插入地下,再在上面安上一個象是馬匹一樣的古怪東西,就能將水從地下抽出。方便而又快捷,真真是神仙手段才能形容的了。
這是趙石來到這裡之後地第一個發明,當初他看見母親用木桶在地井中艱難的取水,一桶水在用繩子拉上來的時候只能剩下半桶的時候,他就已經有了這個想法,這個時代的關中並不缺水,其實直到明朝中期,由於天氣的原因。以及黃河的泥沙不住的鬱積在一處,才造就了關中缺水地局面的。
雖然有了這樣的想法,但在沒有其他人幫助的情況下,他自己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這樣的東西來的,如今隨軍而來的四個鐵匠卻是幫他解決了問題,他只是在旁邊略加指點,以這個時代的冶鐵技術來說,製作這樣地東西也不是什麼困難地事情。雖然比趙石的要求要粗糙上很多。但也已經足夠應用了,只是井中地活塞費了些功夫。這活塞應該是由膠皮製成,可以想見的,這裡哪裡會有什麼膠皮,但也不是沒有辦法,最後卻是用厚麻布代替了膠皮,效果上略差了些,而且長時間泡在水裡,麻布會發黴腐爛,隔上一段時間便得更換一次,但總的來說也夠用的了。
接下來挖下坑去,一直見到地下泉水的湧現,接著把管子埋入,當第一縷清泉隨著後面的把手的上下搖動順著出口處泊泊留出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歡呼了起來,在此之後,那些匠人們對趙石自然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便是村民和那些禁軍士卒們看向他的眼神兒也充滿了崇拜。
取水方便,建造的速度立馬兒快了起來,到了重陽之時,基本上已經可以收工了事了的。
每逢重陽,不單家家都要灑掃庭院,每門每戶的門梁之上都會插上自家人登高採回來的茱萸,以示清除邪祟。
回到家裡,村民們卻也不顧疲憊,開始準備些過過節所需各樣物品,重陽糕就不必說了,還有瓜果,生熟食之類的吃食,然後便是興高采烈的等待廟會的開始了。
本來往年廟會皆在鎮子上舉行的,但今年趙家村出了個大有名頭兒的人物兒,又是團練所在,還聽說趙家村如今建的是有模有樣,是人都想來看看的,所以廟會便選在這裡進行。
大清早的便已經開始有臨近村落的人們拿著各樣東西陸續來到趙家村,這些人都是久不出門的鄉下人,雖然離趙家村並不算遠,但一年也不會到這裡來上一次的,當看見新建的村落之時,自然是驚訝的合不攏嘴巴,再見到能吐水的“噴井”後,除了震驚之外,便只剩下了羨慕,看著那些得意洋洋的趙家村村民,都是心裡話兒,自己的村子什麼時候也能出上一個象鞏儀猛虎這樣的人物兒,自家的村子沒準兒會變得比這裡還要氣派。
太陽高高升起,人流漸多,到了正午的時候。趙家村已經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人流滾滾而來,不單是鎮子上地人,就是再遠一些村子也有人慕名而來的,許多人擺開自家的特產,招呼叫賣,剩餘的人們攜兒帶女,往來觀瞧。嘈嘈雜雜之間,卻是比過年還要熱鬧上幾分的。
這樣的廟會可不怎多見,新建的村子的街道之上竟是顯得有些擁擠,後趕來地只好在村落外面擺開鋪蓋,這些人神情不免有些沮喪,更是打定了主意,下次廟會的時候一定要早些趕來的。
這次趙家村的廟會無疑使人們很是盡興,唯一有些遺憾的就是從頭到尾那位傳說的神乎其神的鞏儀猛虎都沒有露面兒。沒有見識到身高丈二,三頭六臂的人物兒讓人頗有些遺憾地感覺,有些富裕的人家卻是看中了這裡的景緻以及新建的村落的氣派,心裡想著是不是要舉家搬到這裡來居住…………
廟會之上還兩處亮點,在新建地村落之中。一南一被坐落著兩處建築,赫然是一處廟宇,一處道觀,這卻是村子剛動工之時。不知從哪裡得到訊息的一個遊方和尚和一個流浪道士便找了來,說要在這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