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那個老三我也是見過的。才幹到也有些。但最是勢力又目光短淺的一個人。他靠向解了慶陽之圍,在朝中勢力大增的太子是意料中事。他這一動便是代表了李家,皇上會怎麼想?
這幾乎已經觸動了皇上的底線地,如今沒有什麼動靜,一旦有變,就是大變,皇上只要把當年的手段拿出三分來,太子一黨估計連個反抗之力都沒有地……萬鈞之勢,閃電般穩住朝局。
所以,東翁啊,這個時候您千萬要把握住自己,皇上是英明之主,所以絕對不會將一個爛攤子交到自己中意之人的手裡,只要皇上下定了決心,這手段之酷烈估計將讓人難以想象……
楊感此時臉色變化,眼光注視著遠方陷入了沉思當中……
此時的正德皇帝心思之複雜也不下於楊感多少,注視著跪在地上地李信,臉上的神色似笑非笑,很是複雜,過了半晌才道:“這麼說來,那人在鞏儀縣了?”
李信跪在地上點頭道:“沒錯,那人是在鞏儀,老奴已經命人經兵部任命了那個小旅帥為鞏儀團練,有他在,估計那裡出不了什麼岔子……
“你是說那個叫鞏儀猛虎的旅帥嗎?”
李信身子一顫,他到不是害怕什麼,只是皇上的訊息得到的如此之快,看來他們內衙之外應該還有……不敢再想下去了,直接低頭道:“是。”
“不過一個小小的旅帥,看來你到是很看好他地樣子?”
“老奴聽到一個傳聞,只是不知該不該跟皇上說。”
正德皇帝笑了笑,隨意道:“既然是傳聞,那就是當不得真地,不過說說也是無妨,朕不罪你就是。”
“老奴聽說……此次解慶陽之圍的首功當數那趙石,只不過……只不過是被兵部侍郎李坂的小兒子李武硬把功勞奪了去。後來老奴叫人查了一下,認定慶陽平定之時,那李武尚押送糧草在慶陽二百里之外……
最可稱奇地便是有人說李金花能得了這件天大的功勞卻全是得那趙石相助……
正德皇帝揮了揮手,打斷了他的話,神色間並沒有什麼意外之色,只是說道:“好了,你先出去吧,朕想安靜一下,記住,這些傳聞不許向任何人說起。”
等李信走出去半晌,正德皇帝回到書桌旁邊,拿起上面的一張摺子,只是略微掃了掃,叭的一聲又摔在了桌子上,殿外的小太監探頭看了看,卻沒敢進來。
正德皇帝抓起案子上的一塊兒鎮紙作勢就要甩出去,但這塊碧玉鎮紙從手掌處傳來的一股溫潤的感覺讓他愣了愣,接著收回手臂,盯著那鎮紙瞧了半晌,最後才喃喃道:“晴兒,好,朕就看在你的面子上再給他一次機會
!
第七十七章 重陽
第七十七章重陽
時間進入九月,夏天最熱的時候已經過去,這個時候的天氣相對於一千年後熱的人要死要活,災難頻仍來說,只能用適合來形容了,尤其是進入九月份,天氣就已經開始漸漸轉涼,人們開始穿上一些厚重一些的衣服,以免自己著涼。
對於鞏儀縣的農人來說,去歲雖然經歷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雪,但並不影響今年的收成,而且年景還要好於往年甚多的,自然是人人心裡都踏實的很,摩拳擦掌的等著收穫的日子的到來。
九九重陽,這是個特殊的日子,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製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對於那些趙家村的村民,禁軍計程車卒大多都是外鄉人,看著那些歡歡喜喜準備瓜果吃食的村民,趙石手下這些禁軍士卒心裡的滋味自然以黯然居多的。
這個時候的趙家村的擴建已經接近了尾聲,甚至有人已經迫不及待地住了進去,兩個村落如今已經連綿成片,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了六七倍有餘。房屋層層而立,其間綠樹蔥蔥,街道寬敞有致人,雖然比起縣城來還要小上許多的,但看上去卻要比縣城整潔的多了,再加上後面就是牛頭山,前面又有清溪環繞,在景緻上卻又勝了縣城一籌。
村民們看見已經漸成規模的村子。這心裡面的自豪和欣喜自然是不能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