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29部分

其人曾入國子監進學,拜翰林學士張靖為師,終是在正德二十七年取了進士。

此人經歷十分精彩,去過地方為官,也任職過京官,然後又去地方歷練,如此輪轉數載,這不能怪他對將來沒有規劃。只因大秦疆域越來越廣,缺少人才所致。

後來回京,在東宮為贊議從事,而長安之變前,因太子行事荒唐,他也受了極大的牽連,便貶去了外間,幹起了轉運使,或者說的押糧官兒的活計,奔波來去。著實沒少吃了苦頭……

待得長安之變結束,這位終於苦盡甘來。作為東宮舊人,黴運盡去,成武二年奉詔回京,升任詹事府少詹事。

而儲君之位一旦立下,詹事府這裡又能在東宮身邊走動了。

不過到了成武六年,因文武之爭,這位剛逍遙了幾年的蕭大人便離開了詹事府,轉任兵部侍郎。

在趙石眼中,這實在是一位救火隊員般的角色,任職兵部右侍郎,也無話可說。

而其人,不但是皇帝近臣,而且,這人的老師張靖,卻是同門下平章事李圃的門生,蕭義本人和長安李氏也極為親近,顯然,這是對長安李氏的一種補償。

諷刺的是,戶部尚書李吉一直想幹的事情,卻是在他失去家族支援,並被趕去西涼之後,實現了。

當然,作為率先妥協的一方,一個兵部右侍郎並不能讓長安李氏滿意,之後也體現了這一點。

戶部左侍郎彭為年升任戶部尚書,不用問,這位也是正經的李氏門下。

戶部左侍郎之位,則由工部左侍郎李政接任。

工部右侍郎李師雄晉左侍郎之位……

當然,臣子們的妥協,定然要經過皇帝陛下允准才成,而這樣的結果,讓稍微有些難受的皇帝陛下也很高興。

這一次,長安李氏的掌門人拿出了嫻熟的政治手腕,強硬中不失溫和的為李氏取得了極大的利益,在政治智商上,明顯勝卻武臣們一籌,即便是挖坑上癮的皇帝陛下,這次也差點弄的土埋腳面。

這樣非凡的政治手段,算是紮紮實實的給趙石上了一課。

長安李氏沒有損失什麼,還乾淨利落的消除了李氏內部分裂的隱患,在趙石看來,以這老頭兒的勁頭兒,就算為皇帝陛下所不喜,也能再幹上幾年的宰輔才對。

這般下來,他準備的兩份奏章,最終,只送上去了一份兒,請在中樞之下,設立軍情機構……

至於另外一份,趙石不打算在這個時候,再去觸動那老頭兒的敏感神經了,不然的話,不定又出什麼么蛾子呢。

於是,大秦六年十一月間,樞密院轄下多了一個明遠司,專職刺探敵**情事,後來,這個衙門的職責漸漸延伸,在大秦對外通商,外交,對歸附異族的安撫等事上,都有了涉足,日漸權重,最終脫離了樞密院,成為大秦六部之外,一個地位極為特殊的衙門……

不過現在的明遠司,才剛剛草創,也只能先忙著接收內衙的一些遺產,顧不上其他什麼……

更為讓樞密院主官們頭疼的是,這處衙門誰也不願去插手,因為誰都明白,這個衙門的主官位置若是坐上去了,就可能永遠下不來了,而且,他們腦海中的第一個浮現的就是唐時酷吏來俊臣等人的名字。

最終,在樞密使李承乾,和樞密副使張承幽怨的眼神中,他不得不接受了這個重擔,誰讓奏疏是他一手交上去的呢,於是,大將軍趙石便就此成為了大秦第一號的特務頭子……

好在,他手邊便有得用之人。

草創一司,該乾的事情太多,而他在第一時間,就命人傳令去了蜀中,召蜀中諜探頭子趙飛燕回京。

然後便讓天妖在原來的內衙中物色人手,既然是哨探敵國,那麼內衙中很多人都不能用了,到是內衙在後周,南唐,甚至是金國設定的一些諜探,還能派上用場。

不過內衙既廢,趙石並不打算接手內衙這一部分的人手,因為信不過,朝廷的訊息如此遲緩,與內衙的混亂脫不開干係,但身處敵國的諜探們到底出了幾分力,是不是已經被人收買,那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就像河南戰事,李任權突然移兵南下,事先就沒有傳來任何的訊息,這樣的怠慢,很難讓人相信大秦身在河北的諜探們還可不可靠。

幹一攤是一攤,趙石很有這個覺悟。

既然接手了明遠司,那麼就要把事情做好,沒有敷衍塞責一說,不然再發生什麼事情,罪責就只能尋到他趙某人頭上來了。

經過了前事,他總覺著同門下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