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李吉等人難受不假,這個時候樞密院和兵部也是騎虎難下,被架到了半空當中。
連趙石已經準備好了兩封奏摺,都遲遲沒有送到御前。
這個時候,已經深諳官場政爭,身邊又有陸敖,孫文通等人參讚的趙石,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這個老傢伙,真是愈老彌堅,不好對付。
這次的事情,皇帝陛下的偏向已經越來越明顯,趙石回京最大的作用,其實就是改變了皇帝陛下的心意,保住了大將軍張培賢在河洛大軍當中的地位。
至於連帶打擊戶部尚書李吉等文臣這樣的事情,也許皇帝陛下會趁勢做一做,但和趙石的關係就不大了。
在長安之變中,可以說他提著刀子,砍下了不少文臣的腦袋。
但從軍至今,除了那一次之外,和文臣集團明爭暗鬥的事情,他卻少有參與,到是和折氏,兵部尚書李承乾,樞密使汪道存這樣的武臣有著不少間隙。
但現在,時移世易,當他面對面站在文臣之前的時候,才發覺,武臣們天然的短板,根本無法補足。
就像這一次,文臣們的反擊並不算犀利,但卻讓你有無法措手的感覺。
朝廷處置一個李吉,甚或是其他幾個參知政事,御史什麼的也許都很簡單,但樞密院和兵部這次有志一同,跟戶部尚書李吉等人作對又算哪門子事情?
若李吉等人紛紛遭了貶斥,那樞密院和兵部的幾位大人又該如何自處?
文臣們在政治鬥爭當中的手段,是武臣們根本無法想象的,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幾乎是反手之間,就將武臣們逼到了角落。
在此事未定之前,即便是趙石,都不好入宮跟皇帝陛下奏事了,不然的話,只要被文臣們抓住了把柄,頓時便會引起朝廷動盪,這次的錯可就不在人家文臣的身上了。
這次,御史們參劾李吉的奏章開始漸漸多了起來,但樞密院和兵部的幾位大人,臉色卻越來越難看,顯然,這味道極其的不對勁。
這一日上衙,樞密使李承乾找到了趙石,密談良久,三人當中,也只這位在朝為官日久,煞是決斷,知道該是妥協的時候了,這樣的事情,看來這位之前也沒少做了,兵部尚書當了那麼多年,可不只是靠著皇帝寵信便能成的。
第二日,趙石只能無奈的去到中書,以河南戰事一些收尾上的事情為由,跟同門下平章事李圃談了一次。
至於為什麼是趙石前來,而非是其他什麼,甚或是樞密使李承乾自己,這裡面的規矩和意味,趙石也漸漸深深的體會到了。
三位當中,加上兵部尚書成巒,可不就是他最合適嘛,既能讓李圃好好坐下來平心靜氣的談一談,又能在不落下風之餘,沒那麼重的針鋒相對的味道。
當然,如果趙石現在是樞密使,來的就只能是旁人了。
(一口氣看完別人的文章,深深感覺到了自己的不足,阿草還需要更加努力啊……)(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明遠
大秦成武六年十月末尾,大秦文武終於達成了妥協。
戶部尚書李吉,貶西涼。
大秦人煙稀少的地界並不少,但除了蜀中南蠻煙瘴之地外,恐怕就要數西涼了,那裡靠近吐蕃低地,再往前,大多都是戈壁沙漠,風沙漫天,可謂是荒涼無比。
顯然,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對這位堂弟徹底的失望了,借勢便將堂弟貶去了西涼地界在,照其年歲,很可能就會歿於西涼任上,這輩子是別再回長安繁華之地了。
除了李吉之外,一位參知政事告老還鄉,幾位御史被貶出京。
而兵部右侍郎的位置上也終於有了人選,這個人叫蕭義。
蕭姓在北方並不常見,北人一旦有姓蕭者,多屬契丹族類。
而蕭義祖上,正是出身契丹遼國的後族,遼國伐秦,朝中風波動盪,後族在遼國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再一次失敗,遭到了嚴酷的清洗。
當時蕭義祖上正在軍中領兵,與秦人在潼關之下激戰不休,聞聽國內劇變,乾脆就陣前降了大秦,並率心腹偷襲大軍輜重得手,使遼軍大潰,這是契丹人最後一次伐秦。
將近一百多年過去,他們這一族在秦地也生了根,和李金花,折氏等族很像,都有著外族的血統,卻已經完全融入了大秦。
蕭義自然是出身大秦將門無疑,少年時也曾從身軍旅,守過邊塞。
不過此人少小聰慧,後來在陣前受了傷。回到家中。便棄武從文。走了科舉取士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