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痛苦,心無悔恨。巴利《本生經》、梵文《本生鬘論》及《菩薩譬喻經》等經,亦述及施眼的因緣,但其中的乞眼者非鷲,而是帝釋所變的老婆羅門。
此本生故事流傳甚廣,印度古代文學中屢屢可見,也是佛陀各種本生故事中最為有名者。法顯《佛國記》記載,宿呵多國有其遺蹟,於此地所建之塔,為印度四大塔之一。《大唐西域記》卷二烏仗那國條記載的遺蹟地點,與《佛國記》所載一致,大約在犍陀羅東北。
無論“割肉喂鷹”還是“剜眼施鷲”,都體現了屍毗王的大無畏、大奉獻精神。修行者唯有如此捨棄自身,以身向佛,才能修成正果,進入真佛境界。
任何一名虔心向佛的修行者,最終一旦達到屍毗王的精神境界,便立刻脫離凡夫俗子的蠢笨**,達到靈魂的白日飛昇。
“藏地十大不解之謎”裡的“虹化之謎”所描述的正是這樣一種神奇的現象。而且,能夠做到“虹化”的百年高齡修行者,都是勘破了生死輪迴、參悟了生命真諦的世外高人。
對於那些“敢為天下先、敢為天下人捨棄自身”的前輩,林軒一直是無比欽佩的。可惜的是,這種人在現實世界中越來越少了,即使是如魏先生那樣的天下第一遊俠,也無法進入“虹化”的境界,只能在紅塵俗世中行俠仗義而已。
那個故事的最後,屍毗王登上了秤盤,兩端剎那間平衡,鴿子終於獲救了。
此時,天地震動,大海揚起波濤,枯樹也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天降下香水雨及香花瓣。天神天女目睹這幕捨身救生的善行,都共同歌誦道:“是真菩薩,必早成佛。”
這時,大鷹恢復了帝釋天王的原貌,矗立在屍毗王面前道:“你今天做了如此難能可貴的事,你想要得到些什麼?”
屍毗王回答:“我發心救護一切眾生,不求尊榮快樂,只願早日悟道成佛。”
帝釋天問:“剛才你割損筋肉,痛徹骨髓,難道沒有絲毫悔意嗎?”
屍毗王回答“沒有。”
帝釋天問:“我只見你身體顫抖,氣將盡絕,卻直說不曾後悔,這話有何憑證?”
屍毗王回答:“我從始至終,心中沒有一點悔恨;如果我所說的屬實,就讓我的身體即刻平復如初!”話一說完,屍毗王的身體果真馬上恢復了原貌,真正圓滿了救護一切眾生的大悲願行。
此刻,人天同慶,歡喜雀躍,誦揚善行,嘆未曾有。
佛經上說:彼若成佛,必受千般考驗、萬般折磨,歷盡波劫,四大皆空。
俗諺也說: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不會掉下餡餅來。
普通修行者沒有那麼的毅力去實施善行,所以就不會如屍毗王一樣,最終見識到佛法的偉大之處。
於是,這類人的修行也就成了一種極其尷尬的事,明知道最後一場空,卻不得不延續生命、持誦經文,渴望發生奇蹟。
林軒走遍了藏地寺廟,見過僧侶超過數萬人,其中大部分都資質普通,即使終其一生虔誠誦經,也不過是老死於雪域古廟,不能窺見佛法的最高智慧。
此刻,他不明白為什麼會看到“割肉喂鷹”這一幕:“難道是諸佛即將顯靈嗎?”
他瞬間躊躇,竟然分不清那鷹是真實的、佛像是虛假的?抑或是佛像是真實的、鷹是真實的?還是鷹、佛像都是真的,這大殿中所有神佛都只不過是處於靜默的小憩階段?
他看著那佛像的背影,覺得那佛像的身體已經動彈起來,正在割肉稱量,以飼蒼鷹。
“佛像顯靈了嗎?”林軒向地上看,本來乾乾淨淨的青石板地面上竟然出現了觸目驚心的一大灘鮮血。血沿著石板縫隙緩慢流動,漸漸變成了一幅線條抽象、意義深遠的圖畫。
驟然間,一隻斑斕猛虎從遠處咆哮闖入,到了林軒左側最近的一座佛像前,猛然一撲,將雙爪搭在佛像的肩上。
猛虎帶來的腥風迫得林軒喘不過去來,他勉強站直,盯著那猛虎與佛像。
佛經中曾有“捨身飼虎”的故事,原文為:是時王子興大勇猛,以悲願力增益其心。慮彼二兄共為留難,請先還宮,我當後至。爾時王子摩訶薩埵,遽入竹林,至其虎所,脫去衣服,置竹枝上,於彼虎前,委身而臥。菩薩慈忍,虎無能為。即上高山,投身於地。虎今羸弱,不能食我,即以幹竹,刺頸出血。於時大地六種震動,如風激水,湧沒不安。日無精明,如羅侯障。天雨眾華及妙香末,繽紛亂墬,遍滿林中。虛空諸天,鹹共稱讚。是時餓虎即舐頸血啖肉皆盡,唯留餘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