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部分

在胃及在腎之分;尿血則有病在膀胱、腎或脾的不同。

3。辨證候之虛實

一般初病多實,久病多虛;由火熱迫血所致者屬實,由陰虛火旺、氣虛不攝甚至陽氣虛衰所致者屬虛。

二、治療原則

治療血證,應針對各種出血的病因病機及相關臟腑,結合證候虛實及病情輕重而辨證論治。《景嶽全書·血證》說:“凡治血證,須知其要,而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無火,察氣者但察其氣虛氣實,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則治血之法無餘義矣。”概而言之,血證的治療可歸納為治火、治氣、治血三個原則。

1。治火

火熱燻灼,損傷脈絡,是血證最常見的病機。根據證候虛實的不同,實火當清熱瀉火,虛火當滋陰降火,並應結合受病臟腑的不同,分別選用適當的方藥。

2。治氣

氣為血帥,氣能統血。《醫貫·血證論》說:“血隨乎氣,治血必先理氣。”實證當清氣降氣,虛證當補氣益氣。

3。治血

《血證論·吐血》說:“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要達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據各種證候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論治,其中包括適當地選用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或祛瘀止血的方藥。

三、證治分類

以下分別介紹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證的辨證論治。

(一)鼻衄

鼻腔出血,稱為鼻衄,它是血證中最常見的一種。鼻衄多由火熱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熱、胃熱、肝火為常見,但也可因陰虛火旺所致。另有少數病人,可由正氣虧虛,血失統攝引起。鼻衄可因鼻腔區域性疾病及全身疾病而引起。內科範圍的鼻衄主要見於某些傳染病、發熱性疾病、血液病、風溼熱、高血壓、維生素缺乏症、化學藥品及藥物中毒等引起的鼻出血。至於鼻腔區域性病變引起的鼻衄,一般屬於五官科的範疇。

1。熱邪犯肺證

症狀:鼻腔乾燥衄血,或血絲涕,口乾咽燥,或兼有身熱,惡風,頭痛,咳嗽,痰少等症,舌質紅,苔薄,脈數。

證機概要:燥熱傷肺,血熱妄行,上溢清竅。

治法:清洩肺熱,涼血止血。

代表方:桑菊飲加減。本方疏散風熱,宣肺止咳,適用於熱邪犯肺的鼻衄,惡風發熱,咳嗽等症。

常用藥:桑葉、菊花、薄荷、連翹辛涼輕透,宣散風熱;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氣,利咽止咳;蘆根清熱生津;丹皮、茅根、旱蓮草、側柏葉涼血止血。

肺熱盛而無表證者,去薄荷、桔梗,加黃芩、梔子清洩肺熱;陰傷較甚,口、鼻、咽乾燥顯著者,加玄參、麥冬、生地養陰潤肺。

2。胃熱熾盛證

症狀:鼻衄,或兼齒衄,血色鮮紅,口渴欲飲,鼻幹,口乾臭穢,煩躁,便秘,舌紅,苔黃,脈數。

證機概要: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代表方:玉女煎加減。本方滋陰清胃瀉火,適用於胃熱熾盛的鼻衄,或兼齒衄,頭痛,牙痛,煩熱口渴,舌紅,苔黃等症。

常用藥:石膏、知母清胃瀉火;地黃、麥冬養陰清熱;牛膝引血下行;大薊、小薊、白茅根、藕節涼血止血。

熱勢甚者,加山梔、丹皮、黃芩清熱瀉火;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通腑瀉熱;陰傷較甚,口渴,舌紅苔少,脈細數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養胃生津。

3。肝火上炎證

症狀:多為兩側瀰漫性鼻衄,重者可出現反覆發作,常伴有頭痛,目眩,耳鳴,煩躁易怒,兩目紅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機概要:火熱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竅。

治法:清肝瀉火,涼血止血。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本方清瀉肝膽火熱,適用於肝火上炎的鼻衄。

常用藥:龍膽草、柴胡、梔子、黃芩清肝瀉火;木通、澤瀉、車前子清利溼熱;生地、當歸、甘草滋陰養血;白茅根、蒲黃、大薊、小薊、藕節涼血止血。

若陰液虧耗,口鼻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者,可去車前子、澤瀉、當歸,酌加玄參、麥冬、女貞子、旱蓮草滋陰涼血止血;陰虛內熱,手足心熱者,加玄參、龜板、地骨皮、知母滋陰清熱。

4。氣血虧虛證

症狀:鼻衄,或兼齒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咣白,頭暈,耳鳴,心悸,夜寐不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