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1885年2月13日,南洋五艘援臺軍艦到達浙江舟山附近海面時,發覺遭孤拔率領的法國遠東艦隊裝甲巡洋艦“巴雅”、“凱旋”等優勢法艦尾追,炮艦“馭遠”、“澄慶”就近駛入石浦港躲避,“開濟”級的三姊妹則利用高航速脫離,法國軍艦儘管採用了蒸汽、風帆雙重動力,仍然望“開濟”、“南琛”、“南瑞”而興嘆,2400馬力巡洋艦的航速優勢,淋漓盡致展現了出來。之後,“開濟”三艦進入寧波鎮海口,配合陸地炮臺與口內駐防的“超武”、“元凱”艦共同抗敵,成功獲得了鎮海保衛戰的勝利。

經歷中法戰爭的波折,直到1885年4月4日下午4時,《中法停戰條款》簽署,戰爭結束,船政廠內的兩艘新巡洋艦才重新起工,加緊製造。這一年的12月23日,船政建造的第二艘“開濟”級巡洋艦成功下水,船政工廠編號為第二號快船,下水當天“風日清和,午潮如鏡”,中方戰爭後的首任船政大臣裴蔭森為其命名“鏡清”。

“鏡清”艦的各種尺度、噸載引數與“開濟”艦完全相同,動力系統也是採用船政自造的2400馬力三汽缸往復蒸汽機,配套安裝八座圓形鍋爐。作為締造在戰爭風雲中的軍艦,實戰中的很多經驗教訓,使得“鏡清”相比她的三位姐姐有了不少新的變化。“鏡清”的船底安裝了兩條舭龍骨,“日後船行愈穩而不簸”,桅盤上新增了一臺探照燈,以防夜晚魚雷艇偷襲。鍋爐艙內新增了兩臺引風加壓裝置,採用強壓通風時,功率可以增至3000馬力。

“鏡清”艦的武備變動較大。艦首方向,左右各佈置一具魚雷發射管,“以資衝擊”。最為特別的是,“開濟”的炮位較“開濟”、“南琛”、“南瑞”發生一項重大改變。馬江海戰時,中方軍艦因為潮位問題,均處於艦尾對敵的狀態,由於缺乏艦尾方向火力,猝然面對法艦偷襲,而無法施展反擊。有鑑於此,“鏡清”艦對“開濟”、“南琛”、“南瑞”在尾樓上佈置120mm火炮充做尾炮的做法加以改變,更換成一門口徑和主炮相同的7英寸火炮。為了拓展炮位空間,同時是找回因為換裝大炮而付出的有效噸載,“鏡清”艦尾部不再設定耳臺,設計中佈置在後耳臺的火炮,都改為直接佈置在甲板舷側。

除加大的尾炮外,其餘的炮位還包括艦首附近耳臺上的兩門7英寸主炮,首樓內及甲板舷側安裝的120mm副炮,前後桅桅盤內的兩門哈乞開司五管機關炮,為了加強安裝機關炮的桅杆強度,前後桅改成了金屬材質,不再是“開濟”級的木質桅杆。上述所用的火炮,均由南洋透過上海瑞生洋行購買,主副炮的型號全是英國阿姆斯特朗式。隨火炮,7寸炮、120mm炮每門各配彈100發。(32)

1886年8月1日,裴蔭森率同員紳、學堂洋員教習,以及兩名英國海軍軍官,一起參加“鏡清”艦航試。令人注目的是,南洋大臣曾國荃派來接收“鏡清”的管帶,正是那位當年駕駛“開濟”,後來被左宗棠因故革職的何心川。“鏡清”舾裝開始,裴蔭森即電商李鴻章,詢問是否有合適人選可以來閩幫助接艦,李鴻章則一舉推薦了被左宗棠當成擋箭牌利用的何心川,南洋大臣曾國荃也予以同意。有過一次“開濟”級軍艦駕駛經驗的何心川,此次再沒有生出波折,指揮“鏡清”,順利開出閩江口航試。經過測試,“鏡清”輪機轉速每分鐘81轉,打滿車時87轉,航速正常為16節,打滿車時航速17節,大大超出設計的15節航速。相比德國建造的“南琛”、“南瑞”,則更不能以道里計。兩名隨艦觀看的英國海軍軍官也讚歎不已,“謂非經目睹,尚難信閩廠之有此精工鉅製也”(33)。

“開濟”艦的後續型號“寰泰”,與“開濟”相比,最明顯的變化是艦首取消了耳臺,還有桅杆上的桅盤改成了正式的軍桅式樣。

8月30日,由何心川管帶,“鏡清”艦向羅星塔告別,駛出大洋,奔赴江寧,加入南洋水師。“鏡清”走後不久,續造的第二艘巡洋艦於10月15日順利下水,裴蔭森為其命名“寰泰”,所有的尺度、設計,和“鏡清”完全一樣,“一切制度與二號‘鏡清’之船相同”(34),所用的火炮軍械與“鏡清”相同,同批從瑞生洋行採購。

1887年的8月30日,“寰泰”艦出海航試,南洋這次派來接艦的官兵更為鄭重其事,管帶就是中法戰爭中統率南洋五艦援臺的總兵吳安康。“寰泰”艦航試的結果讓所有人吃了一驚,輪機轉速竟然達到每分鐘91轉,航速高達18節,與此時北洋從英國購得的“致遠”級巡洋艦相近。船政自造的軍艦,航速不僅超越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