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
第四節 難得奸雄
升級版隆中對——
劉備佔領益州不到一年,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曹操也佔領了漢中,屯兵南鄭,直逼益州。傳說中的大奸雄來了!劉備急忙割荊州,與孫權講和,然後全民總動員,準備對付曹操。曹操那邊卻在遲疑,丞相主簿司馬懿和劉曄主張乘勝追擊,趁劉備立足未穩,一舉克蜀,曹操卻感慨地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邪!”七天後,有情報說蜀中軍心不穩,曹操問劉曄說:“今尚可擊否?”劉曄說:“今已小定,未可擊也。”黃瓜菜都涼了,晚了。
劉備能用短短几天時間穩定益州,是融合了諸葛亮嚴刑峻法的君子作風和法正睚眥必報的小人做法,錘鍊成自己的鐵腕。但是,鐵腕也得用對地方才有效果。狠的前提是穩和準。在陌生的益州,劉備能儘快地抓住益州的七寸,與“蜀中通”法正是分不開的。劉備把法正視為心腹,是有道理的。
曹操留下夏侯淵、張郃、徐晃等人守漢川,親率大軍取道長安,急急忙忙回去了。從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春到建安二十二年冬,劉備忙著建設益州,曹操忙於籌備稱王,又在濡須口與孫權糾纏,漢中並沒有什麼大的戰事。
可是,劉備卻主動打破了這個平衡,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春,劉備安排諸葛亮留守成都,兵分兩路,一是親率趙雲、黃忠、魏延等人,出東路,向漢中進軍,二是派遣張飛、馬超、吳蘭等人,出西路,攻取下辨(今甘肅成縣西)。親愛的法正,當然在劉備身邊,以首席謀士的身份隨徵。
這次出征,是法正在與反戰派的辯論賽中獲勝的結果。
時間: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具體時日不詳,很可能已是年尾。
辯論賽題目:正方:出兵漢中;反方:不能出兵。
辯手:正方:法正;反方:儒林校尉周群、張裕。
裁判:劉備
正方陳述意見
法正:曹操一舉而迫降張魯,平定漢中,卻不趁機圖謀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自己匆忙北還,這不是智不及而力不足也,必定是他的後方有憂患;現在分析一下夏侯淵、張郃的才略,他們不能勝任將帥之職,現在我們舉眾往討,必定取勝。得勝之後,廣農積穀,伺機而動,上可以掃除曹賊,興復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這是上天給我們的機會,時不可失也。
反方陳述意見
周群:我們將會取得那裡的土地,卻不會得到那裡的民眾;如果派出部分軍隊,一定出師不利,應當對此戒備謹慎!
張裕:不能去爭奪漢中,我們的軍隊一定會失利。
裁判意見
劉備:法正獲勝。
場外點評
法正的發言似升級版隆中對。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就命一上將率荊州之軍進攻宛、洛,劉備親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三顧茅廬之後,劉備一直在隆中對的指引下前進。攻取益州,就是隆中對的開花。可是,隆中對什麼時候結果呢?當時關羽鎮守荊州,雖只是半個荊州,但是“跨有荊、益”的條件也算是具備了,那麼什麼時候才能等來諸葛亮所說的“天下有變”呢?要是天下無變,莫非劉備要等到死嗎?當時劉備已經五十八歲,還能等幾年?按道理說,諸葛亮應該在入蜀後,提出隆中對的升級版——蜀中對,為如何實施隆中對提出可操作性意見。但是,在諸葛亮提出來之前,法正就搶先推出來了“蜀中對”。
“天下無變”怎麼辦?好辦!主動挑起事端就有“變”了。山不過來,我過去。法正的智慧,全體現在主動性上。主動不是盲動,法正的主動是有依據的,曹操後方有憂患,無暇顧及漢中,正好有機可乘。曹操當時策劃稱王,皇族和漢臣明裡暗裡進行阻撓,曹操必須要掃清這些障礙。另外,東線合肥一帶,孫權的威脅時刻存在。這一些,讓劉備看到了乘虛而入漢中的希望。當然,更讓劉備動心的,是法正為他描繪的“上、中、下”三個等級的前景。法正所說的,正是升級版的隆中對,把“霸業可成”的果子放到了劉備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高度。
周群和張裕說的就錯嗎?法正建議奪取漢中,一個依據是夏侯淵和張郃能力欠缺,可是,這兩個人也是曹操手下頂級武將,曹操把漢中交給他們,說明二人並不好對付。還有,最關鍵的一點,曹操雖然內有憂患,但是遠非燃眉之急,當漢中之失形成威脅的時候,他肯定會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