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冒險出擊,結果又一次敗給了諸葛亮和張郃。
張郃與司馬懿的第三次PK(終極PK)———
雖然蜀軍獲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是,最終諸葛亮還是因為糧盡,無法繼續作戰,被迫撤退。這時,張郃與司馬懿產生了最後一次分歧。
雙方意見:司馬懿:派張郃追趕諸葛亮。張郃:按照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司馬懿的行動:強令張郃帶兵到木門(今甘肅禮縣羅家堡附近)追擊諸葛亮。
結果:軍令如山,張郃迫不得已出戰,追至木門,早就埋伏在高處的蜀軍,千弩俱發,射死了張郃。
軍中意見:從理論上說,張郃勝過司馬懿;從現實上說,他遠遠地敗給了司馬懿,因為他被司馬懿推向了死亡。
後人分析:多年與蜀方交戰,張郃知道諸葛亮生性謹慎,很難想象在撤退中會露出破綻。經歷了瓦口隘和南圍之戰的失利,張郃深知山地戰中處於低勢的危險,他很可能也料到了諸葛亮會設下圈套等著自己。當時蜀方已退,魏國勝局已定,沒必要再犯險追擊。張郃主張不追擊,是完全合理的。先有上邽之失,後有滷城之敗,軍中議論紛紛,說司馬懿不如張郃,這勢必會動搖司馬懿今後的統帥地位。在諸葛亮已經退走之後,司馬懿的對手變成了張郃,除掉張郃已是他的首要目標。所以,在軍事上勝局已定的情況下,木門口追擊戰很有可能成了司馬懿借刀殺人之法。司馬懿這一招穩賺不賠:勝,證明自己是對的,張郃是錯的,打張郃一記耳光;敗,張郃葬身疆場,即使不死,也給他添一筆失敗的記錄。
這不是兵法,這是權術。這不是謀略,這是陰謀。雅歌將軍張郃只懂兵法謀略,不懂權術,不會陰謀;和張郃比,政客司馬懿可能不精兵法,但是他精通權術,擅長陰謀。
《三國演義》對木門之戰亦有敘述,但是顛倒史實,說張郃不顧司馬懿反對執意追擊,最後自取滅亡,並且把張郃死的地點改在了四川劍閣。看來,羅貫中不是一般的仇視張郃。尊劉反曹的羅貫中,恨死張郃這個讓劉備和諸葛亮都忌憚的克蜀專家了。小樣兒,在戰場上打不過你,就在小說裡把你寫成“草包將軍”。
難逃的PK大結局———
張郃呀張郃,司馬懿讓你追擊你就追擊嗎?他這是讓你去死,料事如神的你豈能不知!
張郃當時是星光燦爛的元宿,他即使違抗司馬懿命令,司馬懿想來也不能拿他怎麼著。和那些滿腦子綱常秩序的儒士泡在一起,雅歌將軍已經由一個軍人變成了一個“士”。軍人為追求勝利而戰死,“士”為堅持原則而戰死。當時張郃雖然與司馬懿品階相近,但是大軍主帥卻是司馬懿,張郃久在軍中,深知“軍令如山”的重要性。司馬懿不僅僅是司馬懿,還是魏明帝欽派的魏國大元帥。反抗魏國大元帥,這對張郃來說,比死還可怕。
張郃呀張郃,“以巧變為稱”的你,不會放慢追擊速度,讓諸葛亮自行撤退嗎?萬一“不幸”追上了,難道你不會放幾支箭,吆喝幾下,把諸葛亮嚇唬跑不就萬事大吉了嗎?這個想法確實很“好”。可是,重視“經明行修”的張郃,能用這些小人的蠅營狗苟來玷汙自己吟哦的雅歌嗎?
雅歌將軍一臉肅穆,心中滿是殉道的悲壯,向著木門道進發。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飛蛾投火,該是一種怎樣的悲壯和悲涼呢?木門道,孔明弩箭在弦上,單等張郃的到來。
蜀漢兵力兵源不足,諸葛亮就用武器來提高戰鬥力,孔明弩便是他的發明之一。三國時代,孔明弩是尖端武器,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射擊力量大,有“十石機”之稱。一石是一百二十斤,蜀漢一斤約合現在九市兩,十石,就是約五百三十四斤,這麼大的力量,射程遠,穿透力也強。孔明弩等來了張郃,千百隻鐵矢呼嘯著,爭先恐後地飛向雅歌將軍張郃。飲了鮮血的鐵矢,在張郃的身上興奮地顫動著。
漫天箭雨,血色不起,淚亦無痕。袁希之在《漢表傳》中如是說:“亮糧盡,軍還至青封木門。郃追之,亮駐軍,削大樹皮題曰:張郃死此樹下。豫(預)令夾道以數千強弩備之。郃果自見,千駑俱發,射郃而死。”
木門道追擊戰,是否翻版的馬陵戰,待考。耐人尋味的是,在張郃戰死之後,司馬懿神奇地一改對蜀的冒進政策,奉行“斂軍依險,只守不攻”方針,即使受辱巾幗,諸將憤懣,司馬懿也從不出戰。此後四年,司馬懿一直未與諸葛亮直接交戰,直到把他耗死在五丈原。也許,如果木門道張郃僥倖逃生,這時司馬懿仍會把張郃派出去